杨延宁,冯娜娜,雷文礼,余知朴
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延安,716000
摘要:针对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中课程相对滞后、学生缺乏创新性、学校缺乏实践平台等问题,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实践平台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提出集“教、赛、创”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该平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水平。
关键词:三位一体;地方院校;创新;教育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把创新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将之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高等教育担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目标。自2010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全力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开展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1]、发掘一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优秀团队,带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开拓新格局、开创新未来,是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必经之路。
地方院校的大学生面临竞争力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吻合等问题,故应谋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建立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教育机制。在自身内涵式发展中,体现区域经济优化发展。另外,地方院校的工科专业是典型的工程应用型专业。目前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满足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这是地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重要原因[2]。为了紧跟科技的步伐,培养专业领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建设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立足当下,集“教、赛、创”三位一体的地方院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势在必行。
2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问题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地方高校中广泛开展。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3]及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创业目标及内涵把握不准、教学体系不完整、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4]。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院校创业实践平台较少,创业导师欠缺,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创业意识不强、定位不准、市场评估缺位等问题[5,6,7]。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与内涵的认识不足,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及地域的原因,地方院校从管理部门到教学人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与内涵的认识均不足,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各学校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密切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
(2)新技术引入课程相对滞后,缺少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在“互联网+”时代,每一项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推广的周期越来越短。信息化时代,时间就是效益,时间的占有率与经济效益成正相关。与之相反,在现实中,由于其所处地域的劣势,新技术成果不能及时“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地方院校在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仍有较大的惯性痕迹,把最新技术、前沿科技吸纳到人才培养中,仍然需要很长时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缺少创新创业优质课程。
(3)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具有实践基础的高质量创新创业导师。目前,地方院校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故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没有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在现有的创业教育中,其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教学平台主要针对某一特定课程、特定知识点展开教学,适应面较窄,学生无法从单个知识点上升到对课程的系统理解。各门课程相对独立,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比如,工科课程偏重于原理验证和仿真等。其中,原理方面内容过多,软硬件开发和技术应用偏少,这些客观上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工程背景的实践性创新创业导师。
3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
(1)深入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与内涵,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从学校机关部门到教学实践人员,学习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明确创业的本质。通过学习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应积极探索并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以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带动创业,以创业活动促进创新教育,相互联动。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与内涵,更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通过研究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鼓励学生都自主创业,其实质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展基础。专业创新意识以及方法的积累,也为创业发展提供可能。教师应该加强“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制定个性化的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之中,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并依据市场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提升,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创新教育理念。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创新创业优质课程。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依据专业培养计划,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宗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调整,修订教学大纲,重组理论和实践实训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质量,教学采用项目导向的方式,加强实验及实训,打造一些创新创业优质课程。依托校内外优质师资资源,挖掘已有创新创业课程潜力,构建层次多样、内容丰富、修读方式多样、开设方式灵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必修、选修、通识等课程,并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网络视频公开课。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实验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把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地方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优化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精品课程。
(3)建设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及团队建设。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该政策充分考虑创新创业教师的考核、职称晋升等,进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通过吸收一批具有创造力的校内、外导师、博士生、硕士生等,以专职或兼职身份成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并对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学校通过引进、培训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并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青年红色筑梦创新团队,从实验实训课程中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项目,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实现相关专业学生的精准创业与成功就业。
(4)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陕北能源基地、延安和榆林高新产业开发区、延安山地苹果等生产基地密切联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潜在或现实的创业机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促进地方创新体系及创新产业的发展为目标,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科学规划发展路径,搭建“教、赛、创”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校内外实践平台。通过搭建和运行创新创业“三位一体”实践平台,弥补实践教学的课程、教材、场地等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由单一教学转向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由注重课堂转向课堂内外并重,实现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互补。“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有效地将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和专业实践有机融合,有利于扭转创新创业实践围绕少数学生的现象,打破不同管理部门、院系之间的隔阂,实现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专业的创新可在平台上完成,并为创业实践提供项目支持,而创业实践的反馈又为专业创新带来新思路。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加强交流[8],以“三位一体”平台为基础,促进校内外合作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学校、地方或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5)构建立体多元的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件,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沟通“社会-学校-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在建设创新实践平台的过程中,新的实验项目尽量避免枯燥,使学生能看到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加强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引导。学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对社会的开放,积极引入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开展一系列校外企业实践活动,建成“互联网+”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实践平台。图1所示为“教、赛、创”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图1 “教、赛、创”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第一个平台:专业技能平台。用于课后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与专业综合设计。
第二个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围绕地方工农业生产紧迫问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凝练、服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通信网络部署与优化大赛、工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等。
第三个平台:就业创业平台。以项目落地为最终目标,使电子专业的学生精准创业、成功就业。
4结论与展望
以培养符合地方工农业生产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岗位就业能力为核心,修订创新创业教育计划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保障机制,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力争实现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的目标,对相关专业有示范与带动作用。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双赢。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探索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教、赛、创”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徐和清.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层次的影响及实证研究[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0, 9(04): 52-57.
[2]赵瑞芳.地方性院校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4):93-94+152.
[3]王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挑战分析[J]. 山西青年, 2020(17): 31-32.
[4]苑洁,周亚建,刘畅.“三位一体”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09):17-22.
[5]韩红粉. 新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途径[J]. 山西青年,2019(22):241.
[6]许红叶.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科技与创新,2020(17): 134-135.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产学研合作项目(CXY201902);延安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YDJGZD18-04);延安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YDYJG2019018、YDYJG2018031);延安大学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计划项目(YDJZ2016-08);延安大学2019年教学改革研究(校院合作、校地合作)专项项目(YDJGD19-02),2019年延安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D2019217);延安大学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科研计划项目(YDJZ2016-08)。
作者简介:杨延宁(1969-),男,汉族,博士,教授,陕西延安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延安大学教学督导,延安大学创新创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