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莉
四川省绵竹市城东(第四)幼儿园
缘起
绵竹市城东(第四)幼儿园是一所年轻的幼儿园,建园三年,园龄年轻;一线教师30人,平均年龄25岁,教师年轻;平均教龄4年,教龄年轻。新进教师有刚毕业一天没有实习过的,有其他行业考进来的,也有断断续续从教两三年的,从教经验缺乏,原本由师范学校进行的职前教育顺理变成了入职后的培养培训。
参与了为期两周的新教师见面课活动后我发现,有80%的新老师都选择了组织语言教学活动,其中多为图画书教学,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活动设计与组织几乎是这样的套路:一边提问一边给孩子原原本本从头至尾读一遍图画书的文字,讲述完成,活动也就结束了。目标的确立、提问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尽人意,问题很多,缺乏开放性,有的老师甚至每一页图画书都要提问,一问到底,孩子和老师精疲力竭,文学作品本身的完整性、美感、传递的情感无从感知与体现,不能引发孩子与生活的链接。这些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新老师们还不清楚学龄前儿童是如何学习阅读的,我们追求的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帮助与支持儿童的学习。
再看我园骨干教师,德阳与绵竹市级共三人,骨干教师少,新教师特别多,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以及教师队伍成长与建设的需要。
基于此,我园提出了骨干教师“一对多”结对指导的方案。拜师仪式上,我们签订了结对协议,就这样,我和五个徒弟的研修行动开始了。我想,作为五名年轻教师的师傅,我有责任、有义务为新老师们做些什么。于是,我开始关注新教师在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思考
正构思着,今年的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来了。用什么形式展示,是我思考的首要问题。如果我个人展示一次公开课活动让新老师观摩,更多体现的是我个人的成长,至于活动背后的设计、思考,年轻教师没有参与其中,就无从感知。如何让我的徒弟们主动参与到师徒结对活动中,将“一对多”指导落到实处,让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得以发挥,结合我园课题《主动学习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我是一名学科带头人,自2011年起就开始跟随宁谊早阅课题组做早期阅读研究,在语言教学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老师们对阅读教学也颇感兴趣,并认为阅读教学非常简单。我们也知道,语言是一门基础学科,良好、适宜、得体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文化与修养的体现。正是这样的想法,我和徒弟们经过讨论达成一致,选择从图画书阅读这个点切入我们的师徒结对活动,试图从图画书阅读入手,引阅读之源,启书香之门。
我们的行动
我们成立研修小组,建立微信工作群,征集群名称,给微信工作群命名,并给群里每一个成员分配角色,明确在工作群里的任务,共同制定研修的相关规则,给研修创设宽松的氛围。
我们以图画书阅读为主题,以图画书教学案例研究为载体,制定研修方案,让新老师们打开阅读的窗,浸润图书的香。一个原始的小型工作坊就这样诞生了。
行动研修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厘清图画书的相关概念以及带领孩子阅读的相关准备。于是,我在工作群里抛出了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图画书?图画书的种类有哪些?怎样带领孩子翻阅图画书?拿到一本书,我们从哪些方面解读?这其实都是为了让老师们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自主反思,为集体交流做足准备。同时也通过查阅,带给老师们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
好不容易迎来了我们预约的第一次集体研修,不巧的是,遇上我临时外出开会。在等待我回来的过程中,我请徒儿们自主分工,由推荐的小组负责人牵头,将每个人对前期问题的思考进行交流、梳理,达成认知上的基本一致。
等我赶回来时,负责人将讨论记录表拿给我看,还将讨论的结果说给我听,令我欣喜的是,大家经过讨论明白了,要为图画书下定义,其实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因为图画书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大家都倾向于这样的理解:在图画书中,图画是主体,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它本身就承载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功能,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甚至超越文字,可以说它是图画书的生命。图画书用图画与文字共同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一本好的图画书,一个孩子即使不识字,仅是靠“读”画面,也可以读出个大意。
接下来,我们共同了解图画书的种类、结构,现身说法交流图画书翻阅的方法,以及阅读好习惯的培养,讨论带孩子阅读图画书的方法与策略,实现经验的共享。
我们以图画书《花格子大象艾玛》为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一个月里进行了多次案例研究。
我们进行读本分析,人人分析图画书的主题、情感、角色、事件、线索、画面细节与风格等,学会解读图画书、欣赏图画书、珍视图画书,为我们的规划活动与方案设计提供依据,也让图画书在孩子面前的完美呈现成为可能。
我们围绕读本分析,人人自主设计大班活动方案:结合故事主题和班级孩子们的经验与不足设立目标;探索阅读指导策略,将师幼共读、自主阅读等方式相结合;把实现教育目标价值的页面作为重点,设计关键提问用于观察、讨论,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效发生链接,并将主题价值、品质培养自然融入其中,而不是在活动结束时生硬的告诉孩子故事的主题。
我们在小组中分别试教、实施、录像,人人参与反思、讨论,人人建言献策,老师们发现哪怕一个语气语调、一个眼神动作、一个提问与回应,都成为传情达意的可能,不容忽视。
每一次的研修,时间总是那么有限,而我们的最终目标并不在于一次研修以及一次研修中解决的几个问题,也不是要让老师们照着一个模板去组织图画书教学,而是期待图画书教学有多种可能,多种走向,为儿童的学习提供多种支持。我们期待将图画书阅读更好的打开方式渗透到老师们的生活中,让自己在书香的浸润中变成更加优雅。渗透到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在书香的滋养中促进孩子语言、思维、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渗透到家园联系中,促进亲子共读,从而为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尽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