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艳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伯雍小学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都有主流的文学体裁,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殿堂中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习惯学习西方,章回体裁的小说都快绝迹了,流传给世人并奉为经典的,也只剩下闪耀着古董幽光的四大名著了。巅峰之后,就是沉寂。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现代人,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已经写不出那么优秀的小说了。现代人,只能当观众,甚至,合格的观众都已经不多了。
大浪淘沙,往事如烟,莫非,时代的发展总要以撕裂传统文化为代价?莫非,我们只能从《清明上河图》中去寻觅当日的繁华?莫非,野蛮的“文革”时代留给后人的只有断壁残垣?莫非,急功近利的现代人只能吃快餐,再也无法打磨经典之作?莫非,我们只能从历史的尘埃中去寻觅中华文化的精髓?
直到2013年,因缘际会,我这个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地道北方人,第一次拿到享誉江南的《括苍山恩仇记》,才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恕我孤陋寡闻,认识吴越老师之前,我这个八零后的“书虫”从来没听说过曾经轰动文坛的奇作《括苍山恩仇记》。也难怪,它畅销大陆的时候,我刚刚学会走路。如今,我的女儿都上小学了,它,居然没有过时!
走入风云变幻的括苍画卷,令我惊叹的是,一个现代人,居然能把章回体裁运用自如。它是板块儿式结构的长篇小说,每一个板块儿就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合起来,又天衣无缝。上下文融会贯通,波澜起伏,张弛有度,难怪这部书被誉为“二十世纪章回小说的压卷之作”。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融入了西方小说的艺术手法,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峰回路转,高潮迭起,疑是无路,柳暗花明。我惊叹作者深厚的功力,渊博的知识,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括苍山恩仇记》是史诗般的画卷,反映的是清末浙南山区太平天国失败以后的风云变幻。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浙南山村。我被书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走进括苍山,一个个故事把我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变幻莫测的神奇世界。从老石匠祖孙为太平军引路惹祸上身,到壶镇大桥上太平军战俘剖心寸磔削足断手血流成河;从师兄弟校场比武一决雌雄,到劣徒人面蛇心计杀恩师;从吴立志上门讨黄牯遇毒害,到吴本良咆哮公堂受酷刑;从砸站笼劫狱,到吴家人被逼落草;从水旱频仍,义军攻打县城,到中秋月夜,山寨化为灰烬;从游山玩景,恶人走投无路,到“包公显圣”,群情激愤,了结两代血海深仇。在刀光剑影中,穿插金鸡太爷赏雪烤肉,林炳翠花儿西厢调情,城隍强娶活人妻,神偷儿盗墓“采蘑菇”,儒商逛青楼喝花酒行令,乡绅吃美食烹香茶。一个故事套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走进括苍山,我触摸到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上透清宫秘闻,下至贩夫走卒;直绘山寨落草,曲述太平天国;明写青楼哀曲,暗诉梨园悲情,杀人手段令《檀香刑》汗颜,丐帮掌故堪比洪七公;神偷儿谢三轻功胜过鼓上蚤,荡妇翠花儿媚眼亚赛潘金莲;奸诈地主财东嘴甜心苦,巧嘴儿牙郎口蜜腹剑;传教士西药治瘟疫,老学究精研新汉字;深山老僧冷眼观世事,老少讼师黑心两头吃;风水先生建花坟殉金童玉女,金鸡太爷设站笼杀黎民百姓。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的写作笔法,勾画出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走进括苍山,我看到清末浙江的风土人情。
有人说,作家是时代的随军记者。吴越不是清末的人,但能把清末的风土人情、婚丧娶嫁、祭祀礼仪、求雨、刑法、杀人、殉葬等等描写得这么详细,太难得了。
那一块块活化石,负载着民族文化的厚重。尽管那些东西已经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但它们毕竟在中国大地上演过,它们能够被如实记录下来,是不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保存?尽管可口可乐、速溶咖啡风靡世界,但谁能否认妙玉品茶的风雅?
走进括苍山,我看到风格迥异的女人,她们在艺术的殿堂中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既有端庄干练如同“瓷观音”的大家闺秀,又有从小被卖灵巧如平儿的俊俏丫鬟;既有秀外慧中文武双全的红楼千金,又有心如蛇蝎设计酷刑的鬼话夫人;既有满脸脂粉婉转高歌的青楼女子,又有唱淫曲扭屁股的肥胖红娘;既有慑人魂魄的放荡娼妇,又有被族长活活“点天灯”的可怜孤孀;既有缺乏心机的山野小妞儿,又有反应灵敏的市廛“快嘴儿”;既有侠义心肠扛猪上楼的“铜锤大嫂”,?又有英姿勃发柔中带刚的巾帼女侠……作者虽然是现代人,写起清代的赌场、妓院来却头头是道,绝不外行。他戏称自己“烟酒不沾,嫖赌精通”,可不是玩笑话。书中有典雅的诗词歌赋,也有闹洞房令人脸红的荤话,有荡妇暗地里勾搭阔少,有女戏子台上卖弄风骚;有盗墓贼和小寡妇通奸,有少奶奶逛庙会借野种;有老嫖客招妓女喝花酒,也有才子佳人互诉衷情游山玩水吟诗品画。俗雅共赏,既如实地描述了生活,又绝不靠这个吸引读者的眼球儿。我感叹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敏锐的洞察世情。
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有它的灵魂,否则,堆砌再多的华丽辞藻,也只能是一尊穿金戴银的木乃伊。贯穿《括苍山恩仇记》的主旨是“官逼民反”,一个“逼”字,融汇了当权者的贪婪无耻与暴力,同时也饱含了社会底层千万百姓的血泪和无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通过这幅历史长卷,让我们认识到,那个制度的崩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说到“官逼民反”,就不能不提到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水浒传》呈献给读者的是一百单八条“好汉”。但它宣扬的究竟是侠意识?还是霸意识?这一百单八将中,有几个是真正被逼上梁山的呢?难道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就是英雄?难道抢夺钱财杀死过往客商做人肉馅儿包子的张青、孙二娘也是英雄?难道挥舞两把板斧向人群“排头砍去”的黑旋风也是英雄?难道为了逼降秦明,就杀死、烧伤青州城外上千百姓的宋江也是英雄?《水浒传》是不是给世人造成一种误导呢?同样写官逼民反,《括苍山恩仇记》没有这些硬伤。《括苍山恩仇记》中的英雄们,有一股正义之气笼罩着他们。他们勤劳朴素,心地善良、胸襟坦荡、正直热情,机智勇敢,光明磊落。同时,在命运跌宕的关口,他们也有眼泪,也有犹豫,既有斗争,也有挫折。这些并不会玷污他们的形象,反而让人物更加丰满,更加真实。读者读小说的时候,甚至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更加可贵的是,它彻底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进步的农民起义”这一论断,并且指出了它失败的社会原因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当今的主流舆论,对太平天国一向隐恶扬善:国民党歌颂它因为它反对满清王朝,共产党歌颂它因为它是农民革命。洪秀全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南京,1864年兵败人亡。十三年间,战争的台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那么,爱思考的人肯定要询问了:这场大厮杀的历史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一次历史的优美健身操呢?还是一次历史的癫痫大发作呢?它留给后代的是一出肥皂剧呢?还是一堂逻辑课呢?早在30年前,作者就站在时代的高度,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从《括苍山恩仇记》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找到“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覆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