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城郊中学校 624800
摘要:新的课改方案发布以来,我国对于综合性的语文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大,当今时代环境下,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一定的成语、诗词等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同时也需要学习一定的文本解读方法。学生在高中之前没有接触过人物传记,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初中只会接触记叙文阅读和说明文阅读,对此,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应该不断思考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新课改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引言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应注重强化学生获取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本解读不仅是一种能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作者主张等方面的了解,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掌握文章,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阅读教学的方法,它还能与学生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通过解读文本教会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剖析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健康人格,提升学生的素质。
一、现阶段我国高中学生语文文本阅读现状分析
目前来看,我国的高中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主要会在议论文和人物传记方面遇到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接触到人物传记,学生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很难提取到人物传记中的有效信息,在考试过程中一些学生遇到人物传记类型的题目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人物传记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很难提取其中蕴含的重要信息,对此,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应该设置详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进行传记类文本的解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二、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一)依托不同文体,解读文本的特质
文本特质意味着每个文本都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不同的文体虽然在解读的基本原则上没什么大区别,但是各种文体解读的方法和重点不同,理解不同文本的构造才算读懂文章。
例如,教师在让学生对《再别康桥》进行解读时,这首诗是徐志摩第三次在欧洲回国的途中创作的,因为康桥是徐志摩人生中的转折点,而且徐志摩在回到英国后熟悉的朋友都不在了,只有他熟悉的康桥还在。因为这是一首诗歌,作者更多的是对自己感情的抒发,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对这个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解读,解读诗歌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并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总结,并且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这首诗中蕴含的惜别、留恋以及伤感之情。让学生更好地把控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学生正确的把控文本表达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正确的解读,这也是学生能够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学生能够正确解读相应的文本,学生才能够实现对于文本内容的深度学习,不然学生就很难达到深度学习的理想效果。
(二)设结合不同学情,引导个性化解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总是习惯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去解读文本内容,同时还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对文本进行再思考、再创造,从而赋予文本新的内涵。针对学生这样的阅读方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文本解读教学,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有效导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为做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确定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认识水平、成长经验、学习习惯、性格爱好等情况,掌握学生的学情。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关注点设计一些相应的问题,借问题对学生进行差异导读,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等对课文的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情感等形成独到的见解。比如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在针对高一语文教材中的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6课《鸿门宴》展开教学时可以进行一定的对比阅读教学,给学生布置导学案,在导学案中让学生总结文章中出现的一词多义以及文章中特殊句式的使用,并且让学生提前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大致含义,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讲出自己的理解并给其他学生总结相应的知识点。最后老师可以布置一定的课下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古文观止》等课外补充书籍中的相应篇目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本解读能力。
结束语
高中阶段是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老师进行一定专业化的阅读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展开自主的阅读探究。此外,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可以分层次的对学生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段掌握不同的文本阅读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导学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预习和讲解来总结相应的语文阅读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英.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效率的提升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2):48-49.
[2]梁迎雪.高中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3]王娟丽.深度学习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本解读[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0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