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宜鹏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源中心学校 2568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摸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核心宗旨,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学会生活以及实践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将这些培养的要素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如今历史教学已经成为重点学科,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不仅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宗旨,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宗旨,以下是本文针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本文就关于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
引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面貌有了改观,但是在提升课堂质量的道路上是没有尽头的。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践行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矛盾之一。
1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是在历史基础和科学发展规律基础上的观念和方法。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对不同时空的时间进行分析的理念。史料实证是指利用史料重现历史中的真实态度。历史解释是在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的方法。而家国情怀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强化社会责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
2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
2.1注重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首先就需要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将更多历史学习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创建一个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开展自主探究与学习,产生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体系,并逐步掌握相应的历史学习小技巧,以此实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综合性成长,进一步加快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并在完成阅读以后总结一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相应的补充与纠正,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自主探究氛围。在接下来的课堂探究中,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这学习任务进行课堂知识的探究,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向。如,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是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这是为什么?西晋年初,晋武帝实行了分封诸侯的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央政权的统治具有什么样的危害?在西晋初年分封诸侯,诸侯王既手握兵权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八王之乱”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并且分析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与其产生的影响等等。通过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堂知识的探究,不仅能够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向,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对历史课堂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抓住课堂教学重点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学习思考方向,以此实现学生历史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
除此以外,让学生自主地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能够对历史史实产生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以此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培养,高质量完成历史课堂教学任务,加快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2.2培养学生历史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解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得到的文明内涵,逐渐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孙中山的个人经历和事例为重心,通过孙中山先生的人生规划,政治主张等进行教学,然后细致的讲解孙中山先生参与的革命活动,如三民主义的内涵,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升华和提炼孙中山先生的理念,让学生对孙中山先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历史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升。
2.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学习“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实践探索南方经济的变化。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各自搜集相关材料并进行整理。其次,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成果,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过程加深记忆,这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班级中交流探究成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探究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历史观念也逐渐加深。
2.4倡导课外阅读,升华学生历史认知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主观上的努力。教师的课堂时间永远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学生的课下学习时间却没有太多客观层面的限制。故学生能够合理运用规划自己的时间,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便演化为时间性的问题。具体来说,学生自主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在平时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生在学习闲暇时间,阅读《中国上下五千年》《史记》以及《全球通史》等历史类的书籍,一方面能够缓解升学考试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基本素养,帮助他们建立广阔的历史知识视野。随着学生阅读量的逐渐积累,他们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自然会发生变化,从而在心中建立起历史科目学习的正确认知。
2.5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
无论是哪一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其必要的,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师要通过历史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引导学生针对历史事件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历史问题,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以及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影.提高学生学史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9(63):143.
[2]周爱芳.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9(4):88.
[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18(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