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认证背景下普通高校英语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汪萍
[导读] 伴随着师范专业国家认证的全面实施,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汪萍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摘要:伴随着师范专业国家认证的全面实施,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以普通高校英语师范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当前认证背景下,探讨普通高校英语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普通高校英语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关键词:师范认证;普通高校;英语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十九大的精神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进一步的推动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的质量,教育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得高校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这就迫切的需要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认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认清楚专业的发展前景,严格的按照国考的考核要求,来进一步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作为基础,最大限度的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国考的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我国师范专业的高等教育从量的转变开始,逐步走向质的转变。
二、师范生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校英语师范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课时多,实践课程少的现实情况。或者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达到学校和专业规定的最低实践教学时间。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和教师长期以来的工作思路,导致了一种相对比较死板的从理论教学模式,缺乏改革的勇气;另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并不是十分的充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性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导致了师范生能够实际演练的时间和机会相对比较少,没有进行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因此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二)英语师范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当前大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的整体大环境下,师范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是十分的乐观。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堂管理的过程当中相对比较松散。很多学校开设的实践教育的课程都是处于一个形式主义的状态,仅仅是消极应付,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部分师范专业学生在报考专业的过程当中,对于教师专业的岗位要求以及能力并不是十分的了解,从事教育岗位意愿也不是十分强烈,从而导致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缺乏一定程度的动力。
(三)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与英语师范生实践教学休戚相关的配套制度存在着明显的不健全,相关的教学资源比较紧张。分类院校对于专业教学改革的政策支持导向并不是十分明确,所以实践教学在整体的英语师范专业教学安排当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学校的关注程度也并不是十分充足,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并不完善,导致实践教学既缺乏人力投入,也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从而最终促使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


三、构建高校英语师范生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对策
(一)通识类课程实践教学
         思政类课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是高校的通识必修课,这些课程均应当以此作为基础来逐步的开展实践教学项目,进一步的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以此做个基础来提升高校英语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大学生往往职业目标相对比较模糊,未来的职业选择也各不相同,有的会将教师作为普通的职业考虑,缺乏对于这一职业认识的深度。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这样以来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低年级学生入校之后,学校应当积极的去引导这些学生来选修一些人文综合类素养的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帮助其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高尚的情绪,为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专业类实践教学
         专业类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本专业开设的各类实践课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这一类课程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强师范生的专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科学素养。师范生应当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应当对于其所学专业的知识体系有着更加完整的认识,从而才能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拥有更加牢固的根基。师范类学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将来从事的是教育教学工作,教书育人关系着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需要相对比较专业的知识。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应当通过充分的应用教育教学理论以及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以教研活动作为基础来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教学实践,在提升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个人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专业知识学习乐趣,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应当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主要包括黑板字、普通话、说课、微课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提升整个教育专业的总体素养。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师范生最想提高的能力是自己的教学能力,而用人单位在选用师范生的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也就是看重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所以应当开设相关的技能训练课程,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课内讲解与课外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积极的开展校内外的合作,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技能指导。
(四)依托学科竞赛
         要进一步提升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以学科竞赛作为基础显得尤为必要。学科竞赛是一种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把学科竞赛的内容与当前的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学科竞赛融入到常规的实践教学活动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去倡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研究过程当中,主动地去思考,主动地去探究。
结语
在师范认证的时代背景下,在很大程度上为师范专业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师范类院校加强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的动力和意愿。高校在充分的分析自身教学改革的基础之上,通过切实有效的实践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锐.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高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
[2]鞠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5(07).
[3]杨建国.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刍议[J].高教探索,2016(02).[4]王蕾,张巧英.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2).
[5]林培锦.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产生及对师范生培养的影响——基于福建省H校师范生对“国考”认知与意向的调查[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