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丽
广元市朝天区东溪河镇小学 628015
摘要:英语是一门逻辑与抽象于一体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此就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致使部分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可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基于此,本文就探析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阐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严与爱结合,恢复自信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身心与心智尚未完善的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的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式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自卑心理是这个阶段学困生特有的心理,如果这一问题发生教师处理不好,那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信心,对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对于教师教导以及课堂的学习充满着未知的恐惧,缺乏自信心的学生通常表现出上课不注意听讲、心情总是略显阴沉,对于学生以及教师提出的建议产生抗拒,这样的心理因素对于学生的一生都会造成未知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身为小学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应落实我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诉说,将课堂转移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放手的让学生去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并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英语单词或者词汇,要耐心的为学生讲述,鼓励学生大声的朗读,使学生的自信心理得以恢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是尊重学生的性格以及权力,适当的给予学生一些简单的任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理,更多的给予学生关怀与爱戴,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也要做到,甚至要做的比学生更好,为学生充当学习的榜样,进而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心态,缓解心理上的自卑压力。
二、强化感情交流、促进师生感情升温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这是我国教育上常用的一段话。许多教师依旧奉承着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但是人性都是善良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效仿能力,教师以一种严格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在日后会形成暴躁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学生身心积极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与学困生之间进行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情感更加容易表达。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做到以情动人,感化学困生的心灵,首先就应做到“真诚”二字,真诚是人类高尚的品德,也是与人相处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试着与学困生交朋友,使学困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能感受教师的真诚,更加愿意对教师进行倾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误,面对学困生的错误,教师应放下身段,降低自己的高度,不要对其进行批评,要多一些宽容,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的给予学生一些安慰,如“Don,t worry”“I believe you”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进行提问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多提一些符合他们基础的知识,避免太复杂导致教师的教学适得其反。
三、设计有效策略,激发求知欲望
成功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目标,包括学生也不例外,即使是在学习中一点点的进步,对于学困生而言都显得欣喜若狂,同时也是其自身信心的提升,更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考虑到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些符合他们的英语任务,相比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师只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英语来说属于外来语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不会像学习汉语那么有积极性,对于农村学困生而言受地域的限制,英语教师不愿意前往农村教学,这对于学生的英语成绩有着一定的影响。其次学困生接触外来语种,会面临着不敢说、不敢写的状况,也容易犯一些基础性的错误,尤其是字母多的英语单词,学生不会读也属于正常现象,因此,教师可将英语的读法亲身示范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朗读。另一方面,教师应让学困生明白只要犯错误越多,吸取的教训越多,总结的知识也就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越扎实,也许只有这样学困生的心理才会因此改变。为了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平台。其次教师也可为学生适当的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使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从而增添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困生之间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扶持,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勇气,使其更愿意开口说英语,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结束语:综上所述,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应更多的给予鼓励与关怀,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教导应放下身段,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困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慧雯.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6):46-47.
[2]张洁.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3):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