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杰
扬中市八桥中心小学 江苏扬中 212200
摘要:分层教学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各学科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具体的实践和运用。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和体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身体尚处在发育阶段,因此,将层次化教学模式引入小学体育课堂,可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学方案设计,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本文将对层次化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然后讨论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这一教学方式,希望能为广大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一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 分层次教学 重要意义 运用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更加侧重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由于学生在认识、理解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更是处于身体尚未成熟发育的时期,因此,层次化教学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为了满足不同学段和体能状态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以及实现体育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小学体育教师将分层教学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开展对小学阶段分层次教学的意义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分层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会采用固定化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则不能很快地跟上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的进度,长此以往,如果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老师的要求,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厌学情绪不断增加。但是分层教学这种方式可以借助某一具体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考察后,开展有针对性特色化项目定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2.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开展层次化教学的前提就是需要教师对班内学生进行全面和细致的了解和观察,不仅要对身体素质、体能状态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兴趣爱好进行研究,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教学方案必定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而且教师结合不同层次下的学生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优势,不断提升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而这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过程。
二、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科学分层,开展灵活教学
实施科学分层的前提和基础首选需要教师选择一个合理的测试项目,比如跑步、跳远等,将不同身体素质下的学生进行划分;第二,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别进行区分,因为男生和女生的体能状态本身就是存在较大差别的。例如,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于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短跑和对抗性的运动,如100米短跑和篮球、足球等项目,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运动难度,主要以基础类项目为活动范围,比如慢跑或者羽毛球等项目。制定每个学段或者学期的体育教学目标时,也要结合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灵活设置教学目标,可以适时地增减训练时间,从而达到照顾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又能满足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要求。
2.因材施教,进行专项训练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项目入手,以及对学生讲解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学生协调性和平衡性,达到培养体育运动习惯的目的。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切实结合班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体育竞技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例如,在进行篮球运动时,有的学生运球速度比较出色,那么教师可以对其安排短跑加速专项训练,对于有的学生体能较好,那么可以在折返跑训练项目中适当增加时长。或者对于有些学生对田径项目比较擅长,那么可以对其安排跑跳运动,而对于有些学生比较喜爱田径运动,那么投掷类的体育游戏则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
3.合理评价,坚持学生为主
评价作为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体育学科建立学生评价体系时,要遵循评价主体的层次化和多元化的原则,更多地肯定学生的进步,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也要以满足此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依据,帮助学生开展快乐体育,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以增强人们身体素质、强健体魄为目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应该努力转变学生对体育的偏见和不重视态度,通过深入分析每个学生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对班内学生进行合理划分,并制定个性化的专项训练计划,这是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雁君.小学体育课程的分层次理念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7):119+121.
[2]陈建锋.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分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