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侯平合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也逐渐渗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侯平合
         阳信县流坡坞镇中学          山东 滨州  2518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也逐渐渗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开展情感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在分析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系列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以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初中美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情感教育是我国完整教育过程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过于稚嫩,行为能力较弱,事情考虑不全面,情感教育也因此显得格外重要。对于美术教师来说,美术作品的创作并非是仅仅为了完成作品而创作,而是为了宣泄创作者的个人情感才进行创作。因此,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将个人情感融入在作品中。现阶段,将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工作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审美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石。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作为一种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集合发现、欣赏以及体验美的渐进过程[1]。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学生在观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可以从其中体会到作者创作背景下所表达的真实情感。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众所周知,只有学生对某一件事充满兴趣时,才会想方设法地参与到其中。因此,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剩余充足的时间观赏其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喜欢的作品进行临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临摹能力。
(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不同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较为明显,相应地其个人情感需求也不一致,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坚持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合理开展差异化教学,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学形态中的优劣、美丑作出正确的评断,提高自身的美术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已经较为普及。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初中美术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美术的魅力所在,从而有效提高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2]。

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中的声乐、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美术下册中的《我喜欢的动漫形象》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阶段搜集一些相关的动漫图片或者短视频,如海贼王、蜡笔小新等动漫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前准备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当学生看到自己钟意的动漫时一定会异常兴奋,兴致勃勃地向周围伙伴介绍自己喜欢的动漫形象,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展开本课教学内容,可以成功使学生走入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结合创作背景,使学生深层次感受作者情感
         为了顺利开展初中美术教学工作,教师应当将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融入初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深层次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了解著名画家梵高的生平经历和其所属印象画派的特点。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再向学生展示梵高的《向日葵》,让学生从图片上观摩其绘画手法。与此同时,通过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谈一谈作者创作时期的内心情感,这样既可以打开学生的美术眼界,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又如,教师可以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达芬奇的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但由于学生仅凭观摩作品难以理解达芬奇创作时的内心情感,因此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事先了解《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创作背景,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地理解作者情感。其次,在观摩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该幅画作创作时主要运用的绘画手法——透视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同的绘画手法,丰富美术知识。
(三)合理安排室外教学,开拓学生的美术视野
         真正的教育均是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发展。美术也不外如是,通过观察生活中动态的人或静态的物可以使学生深层次地认识到美术作品的特征,从而延伸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两大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3]。与此同时,若是将教学范围局限于课堂教学内,抑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开拓学生美术视野。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室外教学,利用课外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近距离地观赏美。
         例如,教师在教学八年级美术上册中的《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时,可以带领学生去人物肖像博物馆参观,近距离地观察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通过切身实地地观摩,有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绘画中的细节轮廓,深层次地认识人物肖像画作的特征。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观摩过程中汲取到的绘画经验,从而开拓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其美术绘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开展初中美术差异化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创作背景使学生深层次感受作者情感,并合理安排室外教学等策略开展美术教学工作,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又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栾玉芹.论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及渗透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9):99-100.
[2]许琼慧.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J].魅力中国,2019,(52):157-158.
[3]徐礼敏.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9,26(43):3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