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
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6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非常迅速,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随着自然界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生物已成为初中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中,教师基于生物的核心素养,怎样让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改变在传统课堂中的角色,在核心素养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生物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引言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越来越高。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转变,将有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领悟生物科学地本质,提高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课堂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地生命观念,并能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承担社会责任。由此可见,生物学科的课程性质就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
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2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措施
2.1在学习知识中构建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对生命现象进行深一步理解抽象,进而形成生命观念,比如进化与适应观就贯穿在初中生物学习的始末。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为例,鲁教版教材中有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知识在初一下册绿色植物、初二上册生物圈中的人、初二下册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初三上册各种各样的动物、初三下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都有涉及。在介绍每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时,教师都应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该生物会形成这样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与其生存的环境有关系吗?与其他生殖发育方式相比,这种生殖发育方式的好处在哪?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的差异有无规律可循?尤其是在初三下册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将学过的所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进行横向地比较,总结归纳出:不同生物的生殖、发育方式都是与其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甚至很多生物可以进行多种生殖方式,例如某些植物在环境适宜时,可以通过无性生殖进行快速地繁衍,而在环境恶劣时又会采用有性生殖的方式以期待变异性更大、适应性更强的后代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而进一步地认同生物的生殖发育方式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领学生按照生物进化地顺序去纵向比较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例如纵向比较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时候,学生不仅能举例说明它们的生殖和发育方式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还能发现:从体外受精→体内受精,从卵生→胎生,从较为简单的繁殖行为→复杂的繁殖行为,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的繁殖行为也越来越复杂,进而形成进化观。
2.2在生物实验中深化理性思维
在中学阶段,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天然场地。学生通过科学、严谨、规范的实验操作,不仅可以习得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更能促使学生严谨地分析、符合逻辑的推论、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提升理性思维。
例如《探究桑蚕地取食行为》该实验中,学生设计实验时能够考虑到除了叶片的种类不同形成对照外,叶片的形状、颜色、摆放的位置都应尽可能地一致,减少实验的误差。除了这些显性的实验干扰因素之外,教师应进一步搭建平台,在学生观察到与他们预期不一样的实验结果时:桑蚕有的爬向了桑叶,有的爬向了非桑叶,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查找原因,通过生生间以及师生间的思维碰撞,找到实验过程中一些隐性的干扰因素:处理叶片的工具是否做到专叶专用、蚁蚕的爬行能力有限蚁蚕到叶片的距离是否合适、具有特殊气味的叶片是否会干扰实验、叶片中水分的含量是否会影响实验、蚁蚕爬到树叶上是否就代表了取食行为的发生了呢?学生在观察反思、质疑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得到很好地提升,可以说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理性思维的训练的过程。
2.3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升生物核心素养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课堂的学习主体应该是学生。基于此,教师应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打造创新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首先,应该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例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课,传统的授课思路是: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依据课本的实验步骤操作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一堂实验课上下来成了验证课,按部就班,毫无兴趣可言。因此笔者大胆创新,打破传统实验课的循规蹈矩,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经过简单的组内讨论,然后就开始实验。实验过程可想而知,学生漏洞百出:如何快速地收集大量唾液?如何将馒头碎屑放入细小的试管里?为什么搅拌过程中试管碎掉了?如何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为什么我们组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不一样?一番人仰马翻之后,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严谨地实验设计、实验组织的必要性,也为接下来静心地讨论、交流做好了铺垫。接下来,教师把课堂提问、评价的权力也还给学生。学生根据本小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疑惑,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解答,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一场深层次的思考交流、思维碰撞在生生间以及师生间展开,学生不再像以往的实验课那样不愿意讨论,一心只想快点实验了,代替而来的是学生们迫切地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一堂课下来学生兴致盎然,收获满满。
生物课堂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课堂的时间、空间、评价的权力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且充满兴趣得参与课堂,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习得知识,提升思维,形成观念,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教学的主要导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引起重视,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将核心素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满足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品格及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筱婷.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0).
[2]石菲.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20).
[3]徐伟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学思考[J].读写算,2018(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