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张小静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历经数次扩大招生

         张小静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历经数次扩大招生,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834万人,同比增长1.7%。相比1999年的84万人,在20年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近10倍。当今大学生面临相当大的就业竞争压力,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综合素质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本文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之间的相关性,对当代中国普通高校教育的发展改革思路进行探索。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经济发展;大学教育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年初我国经济发展呈保守趋势,进入下半年后,随着经济形势的恢复,我国就业需求实质上有相当大程度的增长。游戏行业、直播行业、网络销售等灵活就业的新兴产业对我国就业形势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据相关机构预测,今年的就业热点行业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方向,但相关的新兴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很难满足大量的应届生就业需求缺口。复杂的就业压力下,综合素质就成为了大学生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能力。
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现状
         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亟待解决:
(一)应届毕业生供求形势失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校连年大幅度扩大招生,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统计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874万人,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相比1999年的84万人,在20年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超10倍。相比之下,我国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279万人,其中排除非应届生、下岗再就业、行业内推等渠道的就业人员,预计仅可满足500万人次的应届生就业需求,完全不能满足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缺口。今年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局面。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主要为新毕业大学生)失业率有明显上升,比去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严峻。
(二)应届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的现象非常严重,也导致大量毕业生优先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谋求发展,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非常大,次一级的二三线城市也有相当大程度的就业竞争压力。而对中小城市而言,由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向发达城市集中的趋势,中小城市的企业竞争力不足,连带着对大学应届生的需求也缺少动力,而多数应届生也普遍不愿意在三四线城市发展,这种由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大学生竞争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除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这一矛盾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与大学生专业能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项重要原因。大学生填报志愿时参考的多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热门趋势,而在毕业时面临的现实形式往往会发生变化。举例而言,很多学生在入学时选择管理学、经济学等热门专业,在毕业时发现由于专业人数多,岗位有限,竞争压力非常巨大,以至于毕业后无法找到对口工作。而一些冷门专业则面临无人问津,工作缺口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为了增加招生或增加“教学实力”,无视我国产业发展而盲目增设专业,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与用人单位间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内部驱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随着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很多家庭可以比较轻松的负担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支出。这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毕业后缺乏经济压力,就业的内部驱动力不足,发现就业比较困难后就失去就业意愿,准备来年继续考研或者出国深造。另外,我国大学的教育相对重视专业教学,缺少能力教学,很多学生只学会了专业技能,但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少足够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很多传统的错误就业观念也成为了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内部驱动力的负面因素,如“职业起点很重要,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找好一点的”、“政府、机关是金饭碗,一定要到体制内工作”这样的错误就业观念,受此类观念影响,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思路被限制在“大企业”、“体制内”,而对中小企业的就业意愿大幅下降。


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对大学教育而言,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大学的基本工作,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基础性活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地基。只有在完成学习活动,教给大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推广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另一角度上,学习活动本身就可以渗透进综合素质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优秀品质的熏陶和内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
(二)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大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集体意识,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目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中,集体活动是最有效的体系之一。集体活动可以帮助学校打造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人物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用集体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站在集体的角度思考,为集体利益而努力。这对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非常有帮助。
(三)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实施的主流课余(或课内)活动项目,该类活动的本质是利用空闲时间(或由学校指定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其形式有体验社会工作、参加公益活动、实地调查参观等。实习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换为技能,再通过实际的实践工作将自身的诸多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相比起学习活动和集体活动,更加注重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的结合,通过综合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复杂的社会工作形式。比起前两种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活动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综合素质培养方式,也是全程化的综合素质打造平台。
三、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当前中国正面临复杂的社会转型,社会各种产业升级迅速发展,其中二、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成为未来产业的发展重心。这些行业普遍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现代企业往往更加倾向于考岗位人才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沟通交流能力、决断性等岗位技能以外的“附加能力”,也就是本文所讨论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适应现代大学生就业环境发展变化的关键需求。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工作、实践而形成的特质和能力,也可以理解成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发展之总和。从内部归因角度而言,综合素质应当包含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质、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理论角度出发,这些方面的因素越积极,就能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越高。而从外部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角度而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是:(1)爱岗敬业精神;(2)解决问题的能力;(3)心理素质、抗压能力;(4)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5)沟通交流能力。
四、当代中国普通高校教育的优化和改革方向
(一)通过多种校园教育渠道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对于当代大学来说,增设正式的综合素质教育活动非常有必要,高校应开辟多方面的途径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养成,如就业指导课程、就业知识讲座、举办各类文化和报告活动、开办积极的竞赛等。这些途径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就业观教育活动的必要补充。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能力
         大学生已经成为了拥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独立个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只有在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才能将外部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效果。对于这一点,各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心理教学的方式,通过纠正学习观念、培养正确学习习惯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而让学生将知识装化为能力,培养自信心,从而增加自我提升的能力和空间。
结束语
         从现代化的岗位需求角度思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本质上是就业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的培养。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就业形势还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很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岗位需求的理念。为此,有必要针对现代岗位需求调整我国大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式和理念,应当围绕实际情况,针对现代岗位需求来打造多方面的校园学习、集体、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中逐渐形成适应现代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欣. 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何仕.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杨晓. 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
[4]王霆,张婷.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2):26-30.
[5]周露.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问题与改进[D].湖南大学,2013.
[6]吴维娜. 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