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志
(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湖南 衡阳 421001)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2.品读语段,体会汪曾祺散文“凡人小事,淡而有味”的特点。
3.比读类文,激发学生阅读汪曾祺散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感悟蕴含字间的情感。
2.体会散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师:雨,是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雨的四季》一文,刘湛秋先生就为我们呈现了不同季节雨的不同风姿:春雨清新娇美、夏雨热烈粗犷、秋雨沉静端庄、冬雨自然平静。请大家看一段文字,猜猜这是写哪里的雨?
屏显:我不记得它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它的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生:昆明的雨。
师:昆明是一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配图屏显:
在昆明,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
在昆明,有一古镇,它叫“官渡古镇”;
在昆明,有“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
在昆明,有一座见证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爱情的金殿;
在昆明,有个文化巷,许多文人曾坐在某个小茶馆里谈笑风生。
......
师:今天我们不妨通过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文章一起去领略昆明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请默读全文,并且按照以下句式回答: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人和事?
屏显: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雨中极肥大的仙人掌。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各种各样的菌子;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大而不酸的杨梅;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昆明盛开的缅桂花;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热情友善的邻居;
……
师:作者笔下描写叙述的对象都是一些小景物、小事情、平凡人,要是选择一些更有名的景点、重大历史事件来写不会更好一些吗?
(板书:凡人小事)
生:作者这样写更加贴近生活,让我们读起来更觉得亲切。
生:虽然只写了一些平凡人、小事情却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
师:什么样的情感?
生:喜爱、思念。
师:回答得很好!老师更希望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尽量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生:作者写这些小事、小景、小人物让我觉得很有趣。大事、大景有它的味道,小事、小景也有它的味道。
师:难得“有味”二字呀!你是一个情感丰富,心思细密的孩子,你太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了!
师:我想,大家肯定喜欢吃有味道的东西,喜欢与有趣味的人交友,也肯定喜欢读有味道的文字。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读汪先生的文字,看看能不能品出一点味道来。
三、品读语段,体会情感
1.跳读课文,欣赏语段
快速跳读课文,把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圈画出来,并在文段旁边做批注。然后,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分享。
2.精读语段,体会情感
师:大家在组内的交流比较热烈,我也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发言。下面,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从文中挑出来的几段文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品读:昆明雨季的菌子
屏显: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这一段文字描写的是昆明雨季的干巴菌,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生:作者是从颜色、形状还有味道等角度描写干巴菌的。
生:颜色深褐带绿;形状像半干的牛粪和被踩破的马蜂窝;味道好极了。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干巴菌的形状的特点。
生: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对干巴菌的不同感受。
师:有什么样不同的感受?
生:初看形状像牛粪时的嫌弃、鄙视,吃了之后的喜爱、惊讶。
师:那我们就来读一读,读出作者前后两种不同的感受来!
(学生齐读文段)
师:那种嫌弃和惊讶的感受读的还不够到位。作者发表感叹的两句话末尾既有问号又有感叹号,这有什么作用呀?
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加强语气。
师:其实文中的标点符号也是会说话的!问号与叹号叠用使语言简洁,纯用口语,凸显嫌弃和惊叹的情感。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单独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几个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夸张。)
师:要是在这两句话前头各增加一个感叹词来进一步强调作者的情感,你会分别加什么?
生:(呀/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生:(啊/哇)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干巴菌是昆明雨季的美食,而它的色香味是属于有生活情趣的汪曾祺的。正因为心中有趣,文字才有味。汪先生的散文就是这样的平白如话,平淡自然,又趣味浓郁。
品读:昆明雨季的杨梅
屏显: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一点都不酸!
师:这一段文字描写的是昆明雨季的杨梅和卖杨梅的苗族姑娘,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是从外貌和语言的角度来写苗族女孩儿的。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服饰角度来写的。
生:写杨梅是从颜色、形状和味道的角度来写的,还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作者对昆明杨梅的喜爱。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来。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段)
师:读得挺好!但是,老师觉得苗族女孩的那一声吆喝的“娇娇的”的味道还不够。我想请一个同学来示范一下?
一男生:卖杨梅—— (不好意思,仓促地读了一遍)
一女生:卖杨梅—— (声音悠长婉转,获得了大家的肯定)
师:这一声吆喝柔和悠长,很有味道!我想,这个苗族女孩要么是用昆明话来吆喝的,要么是用苗语来吆喝的,这两种语言我们都不会,我们不妨用衡阳话来吆喝一下!
一生:卖杨梅 哟——
师:这个“哟”字加得很妙哟!
一女生:老师,我老家是四川的,我用四川话吧。“卖杨梅——”
(声音甜美,语调婉转绵长。四川话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别样的方言魅力,教室里响起了热烈地掌声。)
师:哎呀!这一声吆喝真好听,使我们教室的空气也更加柔和了。
师:黑红而不酸的火炭梅是昆明雨季的特产,苗家女孩儿娇娇的吆喝声在雨中悠扬,更显昆明雨季的柔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浓郁的风土情味。
品读:昆明雨季的缅桂花
屏显:昆明的缅桂是大树!院里有一颗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她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师:以上文字描写的是昆明雨季的缅桂花和我的房东太太,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生:作者写了缅桂花的颜色、香味还有它的形态。
生:还写了缅桂花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花色白,花很香,能给人带来很好的享受。
生:写了房东太太的大方友善。
师:我们再读文段,感受缅桂花给人们的美好享受和房东太太的友善。
(学生朗读文段)
师:这段文字里有一句话: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心软软的是因为高大的缅桂花树把我的房间都映绿了,还有它的花的洁白和花香,让我觉得生活的环境很舒适,很自在。
生:带着雨珠的缅桂花看上去很娇嫩很美,作者很喜欢。
生:作者被房东太太送花的行为感动了。
师:再读一遍这句话——
屏显:她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
师:房东太太与缅桂花有什么关系?
生:花是房东太太家的,她还每天都要摘花去卖,说明这是她们家经济收入的一种来源。而她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说明房东太太非常大方慷慨。
生:可以看出房东太太待人非常热情友善。
再读文段,并要求重读“时常”、“七寸盘子”、“满满的”。
师:正因昆明人的热情友善,慷慨淳朴让“我”一个身处异乡的人备受感动,心里感到软软的。这里浓浓的人情味让我无法不思念昆明的雨!
3.品读总结,感悟真情
师:这就是作者思念着的昆明:绵长的雨季、肥大的仙人掌、美味的菌子、黑红不酸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娇美的苗族女孩、淳朴友善的邻居、与友人闲聊的时光……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正是因为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绵长才滋润了这一方草木花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孕育一方人情。
四、介绍背景,了解作者
屏显: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曾于1939年到昆明西南联大求学,1946年离开昆明,整整7年多时间,昆明雨中闲适恬然、美好和谐的生活让他怀念。
师:作者孤身一人,在战乱中背井离乡到昆明求学。所以,在与好友闲聊时不由地想起了《夜雨寄北》。时隔四十年后,作者对离乱动荡的日子里能有一段安稳宁静、闲适和美的生活是多么的思念和珍视!所以,他还忘不了那只单脚着地安适地睡着的鸡。
屏显:汪曾祺,江苏省高邮市人,中国当代作家、 散文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屏显:汪曾祺的散文,总有一种“凡人小事”之美。情感的载体越小,爱得就越真切醇厚。对昆明的雨、对昆明的爱,存在于一草一木,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自然、家常与情真。
师: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描写叙述的大多是小事、小景、小人物,甚至小到不被人发觉。
五、类文比读,激发兴趣
师:老师还想给大家看一看,汪先生的另外几段文字。
屏显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的鸭蛋》
师:读完文段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把吃咸鸭蛋的过程细致地描写了出来,让人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生:高邮的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好像很好吃。尤其是“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都让我有流口水的感觉了。
生:作者拿北京与高邮的咸鸭蛋进行对比,突出了他家乡咸鸭蛋好吃。
师:仅仅透过文字都能让我们感觉到咸鸭蛋好吃,有种口齿生津的感觉,可见汪老先生的文字是具有多么神奇的魅力呀!
屏显2: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夏天》
师:读完这段文字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作者对花的描写很细致,形态、颜色、香味都写的很具体。
生:作者把花人格化了,花也有了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生:作者写脏话骂人!
师:哈哈,汪老先生写出这样的话来你有什么评价?
生:我觉得吧,他是个性情中人,敢怒敢言。
师:一个老头说脏话,我们反倒觉得他很率真,像个可爱的老顽童。这也是汪先生的个性使然,嬉笑怒骂中不失对生活的关切、对世俗的褒贬。
师:这看花鸟虫鱼,其实都是在看人生;谈美食故人,其实都是在谈情怀。在平平淡淡的文字里流淌着一种叫做生活的东西,简单而深刻,平淡而有味道。这就是汪老先生的散文——“淡而有味”!(板书)
师:如果你还想念他淡而有味的文字,老师建议大家买几本汪曾祺的散文来读一读,比如,他的《故乡的食物》《人间草木》散文集。
师:这节课就到这里,我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