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燚轩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七彩云南小学 650500
摘要: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更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目前,小学科学课程虽然加入了实验的内容,但是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价值,在提高学生兴趣和能力方面都有待提升。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科学实验
引言
科学核心素养是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课程中对学科知识与思维培养、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等进行实践思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实验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观察与实验为主的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小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客观认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交互的方式,有助于养成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究意识,形成对科学探究的规范化操作,对学生未来科学研究之路影响深远。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策略
(一)努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课在小学阶段以一种副科的状态呈现,难以得到家长、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与自然结合,从学生的认识规律方面进行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概念来完成相关的问答,并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这样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去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教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分别对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所观察的食物要慢慢地从日常生活比较常见的换成一些难以见到的食物,还要保证它是对学生的生活非常重要的,如大米。
这是比较简单的,大米在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以及煮熟之后又是什么样子,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在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之后,就会知道原来大米生的时候是硬的,而煮熟之后是软的,是可以进食的。教师在科学探究的课堂上要启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而且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同时也会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记忆,这有助于提高科学探究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实验教学效率
部分科学实验的周期较长,但实际安排的课时较短,无法满足实验时长的要求,这时就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模拟科学实验,提升实验效率。
例如,在进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的授课时,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师可以依靠地球仪为学生展示,展示的操作也较为简单,可以将手电与地球仪组合演示昼夜的变化情况,从地球仪上指出不同的地点,也可以发现在地球自转情况下最先受到太阳光照而天亮的地方。但是在进行地球公转的讲解时,如果仅仅依靠课堂上简单的实验演示很难做到直观展示,学生对于实验结果也不能更加认同。但是依靠信息技术,制作flash动画,在动画中展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公转,在动画中展示出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最近地点,借以分析地球的四季变化成因;或者直接依靠互联网获取以往的科教视频资料,为学生更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公转情况,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实验中让学生分组合作
合作教学是一种很有创意也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各个国家都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可以让学生有团队精神、合作精神,能将个体融入群体,以团体的荣辱为主,主动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组,每组的组员可以是好朋友,也可以是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以便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在分组合作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小组成员们通过相互交流,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发散自己的思维,形成独立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天气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或五人一组,让他们各自观察一个天气现象,然后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分组合作中,因为有组员陪伴,学生会非常乐于去观察现象、交流结论;学生在产生自我价值感的同时,还能收获多个观点,由于都是同龄人提出和互相交流出来的结论,所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可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合理设计实验原则与过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正海.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教学水平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9(12):159.
[2]杜晓英.实验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9,29(06):34.
[3]马艳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时代,2019(3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