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210097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成果迅速得到实际应用转化,人类文明的全球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每个国家、地区、甚至每个社会成员都已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成为“地球村”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经济发展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要面对的,任何社会组织或个人都无法脱离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之外,每位社会成员不得不面对如何利用现行经济规律解决面临问题的状况。因此,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效的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者这个任务迫在眉睫。本文对高校教学中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经济学;思维方式;培养策略
当前高校经济学教学面临不少困惑,“教”与“学”的双方都存在问题,教师的问题在于本身对于经济学教学甚至经济学本质理解的偏差,学生的问题在于对于经济学学习目的认知的局限。
一、高校经济学教学中的困惑及成因
1、现代主流经济学思维导向的偏离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问题的经济现象,这些经济现象却是由错综复杂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且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内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存在统一的解题范式。而当前主流的经济学却在逐渐模仿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路径,将复杂的经济问题转变为实证研究的方式,依靠纯粹的数学计算来解决经济问题,不再是一门“决策”的科学,远离了社会科学的本质。简而言之,当前主流经济学已越来越偏离其原本应赖于生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上壤,丧失了模糊性的特点,看似精确的同时,却抛弃了人文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当前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上的狭隘化和封闭化造成了当前青年学子的困惑。
2、教师对知识的实际应用的忽视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这确实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没有改变其灌输式教学的本质。高校经济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看到和听到的各种经济现象,对学生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最不需要给予学生的是更多的信息,学生本可以从多种渠道了解到各类信息。他们最需要的是如何对信息的理解、判断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背后的真实逻辑性,并能够结合点滴信息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3、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目的的误解
对学习目的理解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经济学过程中形成认知方面的偏差。例如,不少学生认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更好地“赚钱”,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教导学生们“如何在社会上赚钱的课程”,而当他们发现经济学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实用”之后,会逐步丧失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整体趋利的导向与高校学生对未来的担忧也是产生经济学学习目的认识误差的重要因素,不少大学生误以为经济学学习是能够使其摆脱家庭贫困与提升个人社会地位、实现阶层跨越的途径。
二、高校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1、教学大纲融入思维训练
设计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并加以完善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并评价学生成绩和教学成果的重要展示和度量教师为人师表的一把重要的尺子。它不仅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点以及明确注明了讲授、实践、课后作业的时间与内容的分配等,而且还体现了教学范围的广度与深度,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学科思维融入进其中。一是要用学科思维理念引领教学大纲设计,通过学科思维教学开发出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再融入追问、设问、讨论、辩论、模拟等环节,使得教学大纲更加清晰、系统。二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中,强化对学生学科思维的训练和养成培养,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在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的同时使学生养成明辨思维的习惯,可以说这是新一代大学生创新学习的前沿。
2、采用师生互动的多种教学方式
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由知识汲取全部来自教师变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改一卷定成绩变为过程加期末的综合性评价,由传统的满堂灌到辩论、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引入不仅能够将学科思维贯穿于整个课堂当中,也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离不开彼此的明辨,师生互动的过程其实就是明辨的过程。实践结果证明,多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成果与传统灌输式不可同日而语。从教学方式改革的角度来说,师生不仅要了解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而且需要知道在经济学学科中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意识到只有循序渐进地汲取文化知识的营养,才能不断形成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和一种性格。
3、注重教学过程
在现实的教学环节过程中,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该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学科知识,用清晰的逻辑思维展示每个公式、每个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明辨思维把专业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在经济学里有这样一种观点,当供大于求时,供给方降低自己的价格就会相应引起需求量的增加,反之则减少,最终,会在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实现均衡。当下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企业和政府需求来说明显过剩,而企业只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和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确定聘用人员数量,各级政府部门在招聘公务员时也是按照人员结构和不同职位需要来招聘相关专业人才。那么,作为供给方的大学毕业生,在现实情况下是否降低自身的工资期望本身就是一个明辨的过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一方面要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巩固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思维素质。
三、结语
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和世界经济风云突变的复杂形势对国内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人才的竞争,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竞争,更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一名卓越的复合应用型经济人才,除夯实其专业知识与技能外,高校更应在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式选取及教学过程开展等环节增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师文.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创新教育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380.
[2]王晓飞.基于能力提升的经济学教学改革[J].未来英才,2017,(20):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