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诗武
(湖南省株洲市景炎学校, 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入了课堂。正是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得数学教学成为“活”的教学,它不能拘泥于课本、教案,更不能拘泥于预定的答案,甚至于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出来。
【关键词】课堂 生成问题 培养 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这种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教学理论在不断革新,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的寻求改革的方法和途径,其中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变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入了课堂。正是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得数学教学成为“活”的教学,它不能拘泥于课本、教案,更不能拘泥于预定的答案,甚至于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出来。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从而产生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因此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给课堂带来了许多鲜活的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惊喜;另一方面,它们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局面,一方面教师怎样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更多问题,升华教学?另一方面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怎样把握好处理问题的策略?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教学中问题生成的必然性
正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由于学生的对象不同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
在面对同样学习内容时,由于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领悟角度和层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个体之间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生成不同的想法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二、 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对待课堂生成性问题
对于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选择,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我们不能避而不“闻”,而是应该加以有效的利用,通过观察,通过倾听,随时捕捉课堂上的新信息,选择有效的生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应着眼于“此时此刻学生需要什么”去解决,进行生成性教学。相反地,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创造适合的环境,充分展示学生的生成问题。
三、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因人、因地、因时进行预设,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尝试,也得了一些收获,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些案例:
1、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化生为熟。
如何使陌生的材料熟悉化,陈旧的材料时代化,让数学亲近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联系学生生活取材,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让例题、习题与生活紧相连。
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这样的学习中有所生成。
案例:(我国古代数学问题)有一个正方形水池,
每边长4米,池中央长了一棵芦苇,露出水面1米,
把芦苇的顶端引到岸边(水池边的中点),芦苇顶和
岸边水面刚好相齐。你能算出水池的深度吗?
本题的思路是通过建立直角三角形的模型,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水池的深度;
当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这时,一位周舒奇同学提出:CD的长度为什么一定是2呢?难道不能是别的数吗?
很显然,该同学从立体的角度在思考:随着把芦苇的顶端引到岸边的角度不同,CD的长度是不一样的;这时教师充分地肯定她的爱思考的好品质,然后让同学们讨论,并且利用道具演示什么时候CD的长度是2;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真正理解了“水池边的中点”的具体含义。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需要和想法,巧妙地处理学生的回答。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固定的教材,面对的却永远是学生的未知答案。教师对学生预料之外的答案如能巧妙地处理,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在教“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说出“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的信息时,机智教师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同学们,你们怎么想的?”
生1:“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生2:“不,知识是射线,因为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生3:“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时教师说:“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像线段,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学一些知识。”
面对教学中出现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同时及时地点拔化解,这样既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又适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3.变废为宝,正确处理学生错误。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错误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如能机智地将课堂上生成性的错误事实转化为探究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变“废”为宝。因此,在课堂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应以平和、客观、公正的心态去正视,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悟着,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应把错误当作一种动态生成性资源,合理利用,使它成为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4.一题多解,挖掘生成性问题。
同一个题目,解题的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解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不同,有可能使得答案的差异,教师若能果断地抓住这些差异性,会起到意外的收获。
案例:(株洲市2006年中考题)如图,小鹏准备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他发现当斜坡正对着太阳时,旗杆AB的影子恰好落在水平地面BC和斜坡坡面CD上,测得旗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影长BC=20米,在斜坡坡面上的影长CD=8米,太阳光线AD与水平地面成30°角,且太阳光线AD与斜坡坡面CD互相垂直,请你帮小鹏求出旗杆AB的高度(精确到1米).(可供选用数据:取=1.4,=1.7)
学生1: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答案是:AB≈20米
学生2:利用含有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比为1: :2,直接算出AB≈21米.
这时学生提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出现答案的差异?教师不急于回答学生的疑问,而是鼓励学生去找原因;通过学生的交流、探究,发现是在用=1.7的时候产生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近似数的理解。
总之,在生成不断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善于捕捉非预期性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应该有开放性地胸怀和意识, 使用扎实的文化底蕴和有力的张力正确把握实际面临的情境,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和灵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知识和能力为教育核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科学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启和丰富学生的心智。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发扬学生的个性.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肖思汉;如何将科学探究的主体还给学生——基于课堂互动分析的经验研究2014.07
2.《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