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卫
湖南省衡阳县溪江乡九峰学校 421241
摘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中极其关键的构成,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乃至语文考试成绩都有着直接影响。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记叙文是非常复杂的一项,这是因为若想写好记叙文,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而且要将这六个要素合理糅合到一起,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将杂乱无序。因此,为了帮助广大初中生更好地开展记叙文写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本文针对初中记叙文写作的有效策略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指导策略
前言:记叙文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笔者觉得,应在开展记叙文写作指导过程中选择更有效的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式。另外有一点必须注意,开展记叙文写作指导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这样选择的知道策略才会更加有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深知教材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觉得,对学生们开展记叙文写作指导也要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适当补充和完善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这样才可以让记叙文写作教学变得更加完善和具体。比如,笔者在一次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为学生布置了描述自身经历的写作任务,规定学生要在描述自身经历过程中囊括记叙文的六要素,同时还告诉学生,这次写作可以脱离教材自由发挥,只要满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即可,字数、内容等不受任何限制。当学生完成写作以后,笔者首先在所有学生面前朗读了几篇优秀文章,然后将学生的作品和教材做了结合,联系了《济南的冬天》等课文为学生细致讲解了记叙文的六要素,以及如何将这六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还为学生推荐了《鞋》、《长征》等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写作素材。最后随着发现,这种方式和笔者过去所采取的教学手法相比,不仅令教材得到了显著优化,而且还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真正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方式,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1]。
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明显十分抗拒写作,甚至是畏惧写作,尤其是在记叙文的写作当中,有的学生经常会出现逻辑和语句混乱的问题,无法合理组织并运用记叙文的六要素。对此,笔者觉得为了做好记叙文写作指导,首先就要思考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笔者对此做了很多研究,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取了很多手段,最后笔者发现,让学生亲身真正感受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才是激发写作兴趣的有效方式。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朱德同志对母亲的情感,笔者结合这篇课文邀请所有学生的目前开展了一次亲子活动,在活动中,首先将学生母亲的照片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利用p图软件模拟了学生母亲逐渐老去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随后笔者还为学生布置了《母亲和我的一件小事》的写的任务,最后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完成了写作,且学生的作品中都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情感。而且笔者在后续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明显减轻,都可以积极完成写作任务。
三、充分结合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分开进行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并没有意识到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以至于多数学生一直都无法有效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对此,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决定尝试结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方式,并且获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因此笔者觉得,开展记叙文写作指导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创作记叙文,而且还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全面掌握记叙文体的写作重点。因此笔者开展记叙文写作指导过程中,一般都会写让学生阅读一些名家著作,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更多素材,更为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表现[2]。比如在《背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理清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让学生理解了《背影》的真正含义,同时充分吸收这篇课文蕴含的语文知识。《背影》的阅读教学结束以后,笔者立即为学生布置了和人物有关的写作任务,同时强调写作手法可以自主创新,也可以模仿课文,但必须包含记叙文的六要素,而且内容要合理并富有情感,最后笔者发现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让学生创造出更高水平的记叙文。另外为了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提升,笔者在开展记叙文指导过程中还结合了其他文体,为学生推荐了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各种题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对比记叙文和这些文体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
结束语:综上所述,记叙文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但记叙文要素非常多,而且初中生在知识积累、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所不足,因此针对初中生开展记叙文写作指导必须采取更有效的策略。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如何对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开展有效指导,可能笔者的分析还存在一些缺陷,但仍然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进而促使学生创造出更高水平的记叙文。
参考文献
[1]周春翠.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的有效策略之研究[D].2016.
[2]吴萍.初中生作文写作手法指导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6,15(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