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丹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摘要: 美国虽然在公民教育方面没有完全明确指出德育的标准,但公民教育中不断渗透着公民教育。经过深入分析美国公民教育的方式方法,我国可以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该国的教育途径,取其精华,为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公民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美国是世界大国,之所以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除了经济和政治的力量之外,教育也占重要地位。美国的教育虽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但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有些地方是值得我国借鉴学习。因此,本文就以美国的公民教育为例,学习美国是如何将公民教育贯穿其中。
一、美国公民教育概述
1.潜移默化的公民教育环境
美国公民教育与其政府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体现在政策的指引、教育的大力投资、施政要领等方面。从历年的经济支出数据看,美国对教育的支出仅次于国防支出,对教育实施专项拨款,专款专用,用来建设革命纪念馆、英雄博物馆、烈士纪念堂、纪念碑等等,这些建筑在美国几乎是随处可见,通过弘扬英雄过去的奋斗史以及国家的丰功伟绩的方式,达到激发美国公民热爱祖国的情怀以及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美国政府也会积极鼓励有关教育的培训,专门培养心理教育相关的人才,设立心理咨询处,二十四小时全天工作,也会对咨询处的职业人员给予政策补贴等。
除了正常校内学习之外,学校还经常组织课外学习,参加相关演讲、访问、展览、去当地法庭旁听受审过程等活动,将公民教育意识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之后自觉地将公民教育理念贯穿于心。
2.灵活的伦理道德教育
伦理道德在美国的公民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提高学生们对道德和伦理的认知,比如哈佛大学、圣约翰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开设《伦理》、《道德的剖析》课程,该课程是学生本科期间完成学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一部分。例如,在行政管理学院开设行政管理伦理学课程,学院师生共同探讨从业者对职业道德的淡漠与蔑视的态度、以及政治圈中个人违反道德的不良行为等问题; 在商学院开设商业伦理学课程,共同讨论商业活动中欺诈、诚信缺失、纰漏商业机密的恶意行为等;在医学院设置医学伦理学,讨论堕胎、透露病人隐私、私收红包等有违道德等问题, 国家也会支持许多高校设立专门的有关道德教育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小组,满足了学生对道德和伦理更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就会进一步的促进公民教育的发展。
这样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指引大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好公民。
3.带有宗教色彩的道德教育
美国人民信仰宗教,早在独立战争时期,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为获得美国民众的支持赋予基督教里“上帝”新的寓意,认为“上帝”是神明,是和平的化身,资本家们主张渴望和平、思想忠于上帝,将积德行善、宽容、热情等品质外化行为之中,祈祷上帝,民众就会获得和平,每个人信仰上帝背后就会有上帝的帮助。这种特殊的美国精神也曾被称为“美国之王”。美国借助宗教这一“神秘力量”引导民众以及青少年优秀的道德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二、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创建公民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公民教育氛围
社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公园、文化馆、学校等大力宣传道德的重要性,开展古代传统文化中公民教育的发起人,利用传统的诗歌诗词歌颂公民教育,可以积极开展各种公民教育活动,教育者应该全面设计活动,认真挖掘活动中细节,明确活动开展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注重内化与外化的相结合,做到使受教育者将所学知识内化与心,外化于行,让公民教育最终落实到个人行为中。
2.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由于我国考试形式主义比较严重,职业人员本身缺乏持久内在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的态度。一方面,需要加大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积极弘扬在职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营造职业人员的良好风气,引导进一步增强职业认同感,逐步培养敬业精神,从思想上改变不正之风,努力遏制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也不能忽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强化自身责任感和正确的伦理道德教育素养,使之自觉地有意识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实现多学科融合德育教育
其一,除了借助专业的授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之外,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环境的教育等手段也可以积极利用,国家大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建设我国道德教育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其二,注重科研,从教育管理、手段、创新、开发等方面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建言献策。公民教育一定要让全校的教师都积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中,不论是人文社科领域还是科学技术领域,都不能完全忽视道德的培养,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全缺失现象的发生。
4.在具体实践中落实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不能拘泥于课堂讲授和开会议的方式长篇的理论灌输。德育的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将道德理论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群采用多种方式灵活的进行德育教育。还有情感上的培养。通过亲身参与有意义实践活动,不但调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个人责任感也有一定提升,从情感上逐步认同德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爱玲.美国道德教育学习化模式及其特征分析[M]北京师范大学我国教育政策研究院,2016
[4]谭媚.中美中学公民教育情境教学模式比较研究[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