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微课体系设计之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 沈蓉
[导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一只粉笔”打天下的课堂模式已经被时代淘汰,

          沈蓉
         常德市第六中学,湖南 常德  415000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一只粉笔”打天下的课堂模式已经被时代淘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课堂的应用也已经日渐成熟。随着学习者的需求日渐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移动化,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微课应运而生。微课教学目标明确、篇幅短小精炼、资源丰富多样、展现形式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明显、学习时间短又可移动可反复学习等等优点,契合新时代学习者们的需求而受到各个阶段和不同领域的师生的关注和认可。短短十年内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和一股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
          一、中学微课的发展与反思。
          微课,micro-lesson,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在2007年提出。这十几年来,微课发展迅速、席卷全国。现在中学课堂和网络教育对于微课的运用和推广已经非常广泛了,微课成为了一种常见的中学课堂教学形式的补充,深受一线教师和各种层次的学生的认可。虽然微课的开发和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对于“微课只是短期流行的伪课”的质疑也一直存在。因此对微课浪潮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微课的本质,更有效的进行微课设计与开发,更充分地发挥微课服务教育教学的作用。
          (一)微课是时代发展技术进步的产物,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良好的发展趋势。相比在中小学课堂的使用,微课更受到网络学习者的欢迎。网络学习者来源复杂、层次不一、时间不定,存在着学习移动化、碎片化的特点。微课的特点刚好满足网络学习者的需求,在网络教育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中学微课设计与开发往往忽视了“课”的本质,且缺乏体系的策略。中学微课一般5-10分钟。微课内容精炼,是其优点,但是往往也受限于篇幅,存在着知识孤立、内容零碎、信息割裂等不足。而多数在课堂使用微课的教师爷只是把微课当成一个课堂亮点,使微课成为一个普通的视频,而失去了课的意义。因此微课设计与开发应该关注“课”的本质,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对微课和微课群进行统筹考虑。在实现单个微课独立性的同时,兼顾微课群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实现微课间的关联与衔接,以及微课与上层知识模块的逻辑关系。
          (三)中学微课在实际课堂应用效果有限,急待建立系统化规模化的开发应用体系。从目前微课在中小学的使用来看,微课更多应用与各种比赛和评奖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根据笔者观察和亲身体验,多数教师除在示范课、公开课或者研讨课会使用微课外,其他日常课堂教学使用率很低。因此微课应该打破零散化、低效化的模式,逐步走向集成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开发应用,这是大势所趋
          二、符合中学教学规律的微课体系设计的策略
          (一)在微课内容设计上,注重微课内容的独立与统一的关系。中学的教师在微课内容的撷取上,既要考虑相对独立,适合一节课的展示和教授,又要考虑这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关联,从而建立微课内容的统一。微课的本质是课,知识点即可使独立的点,也可以相互关联,形成线与面,甚至知识点网络。所以教师不能仅仅为一堂课设计微课,而是应该考虑到一系列的知识结构与框架,从而设计一系列的微课群,维持知识点间的结构体系和逻辑关系的完整性。
          (二)在微课教学过程设计上,尊重教学规律和关注学习者的需求。5-10分钟的微课知识点被分割,被碎片化。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应该从侧重内容设计转为侧重过程设计,将诸多碎片化、微型化的素材按照学习逻辑和学习者的需求进行体系重构,更好的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中学微课面对的对象是十二到十八岁的少年,他们喜欢生动的视频或者图片素材,他们也更适应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

那么对于中学生,中学微课的形式应该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更注重体验性和兴趣性。而且,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也可以通过QQ、微信、邮件等社交网络把微课课前课后与学生分享探讨。那么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都可以有所提高。
          (三)在微课场景设计上,把握好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隐晦的概念,或者一些难以讲授的问题,借助微课灵活多样的展示方式和学习场景的构建,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转化为具体可见到可感受的音频视频形式,较轻松地引导学习者了解、理解、熟悉并掌握。那么中学教师设计微课时应该选择一些口头教授难以完美实现最好效果的知识点,或者通过视频可以更直观展示知识点的核心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具体的画面或者演变过程,使学生更有代入感而提高掌握知识点的效率。
          三、对于符合中学规律微课体系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微课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发展与普及,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几年来也开始推广微课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学校有很多老师自己制作了微课并尝试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微课。笔者所在学校是省级信息技术示范校,多位教师在各级微课大赛中获奖,学校也开展了“微课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课题研究,有十多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也对于符合中学教学规律的微课体系设计进行了多轮实践。
          学校美术教师陈老师设计了一堂《面部初探》微课,微课中分析了不同面部的特点,运用明星来做范例,教学生们准确画出不同类型的面部。陈老师先是建立了学生QQ群,把微课发布在QQ群里,让学生们先观摩自学。学生可以自己选取时间学习,并通过微信、QQ、E-mail等形式向老师提问沟通,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探索面部特征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同学或者亲人,尝试自己先画不同特征的面部。课堂上,老师展示了同学们的问题和作品,有的同学反复观看了微课,有分析了班上同学的面部类型,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课程学习。还有的同学还根据老师的微课,找到了与辨别面部特征相关的内容,还制作了动画在课堂上分享。陈老师的这一堂课,因为对微课的设计与使用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的学习,还拓宽了学生们学习的广度,让学生们自主地学到更多相关的知识。
          学校英语老师沈老师设计了一堂英语语法学习课《被动语态》,微课主要是教授学生学习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这一个小知识点。沈老师不仅仅设计了这一堂微课,而是设计了一个与被动语态有关的微课群,一共七堂微课,包括被动语态的构成、被动语态的时态变化、听力中的被动语态、阅读中的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练习、考试中的被动语态等等。教师把这一知识点与相关联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并挖掘了课文中与之有关的句与段,建立了知识网络,使微课不再碎片化,而是更加统一成体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这一个知识点,并用微课使这个知识点很集中很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完成这个知识点的学习。然后沈老师又分享了其他几堂相关内容的微课链接供学生们自取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这一系列的微课,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反复学习。根据课后的追踪了解,通过建立微课群来教授,学生们对于被动语态这一个主题知识点都掌握得比较成功。
          学校化学老师吕老师设计了一堂微课《原电池》,微课主要是通过演示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电流,来解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吕老师为了解释这个抽象的原理,制作了实验视频,并配以语音和动画讲解。学生通过微课视频更直观的观看了化学反应,也看到了电流的产生。看完视频,教师要求学生们对于微课展示内容进行讨论,相互帮助解决疑惑,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微课学习之后,学生们对于原理已经有明确的了解,然后自己操作实验就更加得心应手而且效果更好了。
          微课无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的课型,也是现代课堂有用的补充。作为中学教师,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符合中学微课体系设计,使这种新课型和新方式更好的为中学、中学教师和中学生们所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