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静
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53000
摘要:“幼儿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自主观察,探究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系列活动。其主要理论来源于“设计教学法”,同时吸收了瑞吉欧的技术手段,诸如记录、重温、主题网络的编制、对图像语言的重视等。
关键词:幼儿教育;主题教育;深度学习
引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高举“以儿童为中心”的旗帜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无情的批判。在杜威思想的影响下,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于191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设计教学法》,倡导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它主张废弃班级授课制,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主动性,教师的任务在于利用环境以引起儿童的学习动机,帮助儿童选择活动的材料,教师是活动的提供者和参与者。幼儿探究性主活动正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
一、研究缘起
(一)蒙以养正、果行育德
孔子在《彖传》中提到,“蒙以养正,圣功也”。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可见教师的最伟大的功绩在于幼儿还小的时候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幼儿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幼儿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鲁迅在论述教育的著作中曾写到:“儿童与国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盛衰,有系于此……”。可见幼儿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如何创造性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新一代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二)环境是建个幼儿发展适应性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幼儿与环境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越多,他的知识越丰富,他的能力越充分,如何创造性的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二、发展适宜性课程(DAP)
根据同一组儿童不同年龄和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兴趣和发展水平,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活动,发展适宜性教育,必须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创造性的研究,具体的实施途径,方法和手段的教育策略。
三、幼儿主题活动的特征
(一)自主性
在幼儿园的很多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探索和自我表达比较少。而探究性主题活动则更支持幼儿自发生成、自助探索、自主建构、自由想象和自我表达。幼儿的兴趣点引发了主题的生成,幼儿的一个一个问题又促进了主题的进一步拓展,当幼儿被自己的问题推动和激发时,他们自助探索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同时探究性主题活动鼓励幼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探索中的体验、想法和对策等。幼儿在自主活动中,体验着自助的喜悦、感晤着自信的力量、分享着自我表达的成功。
(二)开放性
首先是主题网络的开放,探究性主题活动随着幼儿兴趣的不断产生,主题不断向外拓展延伸,幼儿在探索时各自强烈的动机使他们对不同的方向、途径进行取舍,也使自己变得更加敏锐和更具有选择性。其次是活动环境的开放,探究性主题活动打破了班级和幼儿园的围墙,让幼儿不再局限于活动室里寻找答案,他们不仅跟随着老师和父母,走向社区和每一个探究的现场,而且还学会了和成人一起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探究性主题活动还打破了师生之间授与受的关系,建立了开放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蹲下去和幼儿进行平等交流,注意幼儿的兴趣所在,尊重他们的选择。
五、应用主题活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
(一)主题网络的编制
一旦主题确定下来以后,教师就可以与孩子一起群策群力,进行主题网络的编制。所谓主题网络是一种由许多与主题相关的小子题编织而成的放射状的图形。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根据幼儿在主题讨论中的经验和问题先制定一个初步的主题网络,开始时,最好尽可能多地收集多于实际教学所需的想法和小子题,然后,在实际实施中根据幼儿的经验,认知进行调整和补充。主题网络实际上是为主题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泛的框架,,i}并非等同于对所实施活动的计划,它强调的是对所涉及主题的相关资料的积累,以及对可能涉及问题的预测。目的是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为幼儿提出问题提供导引。
主题网络的编制主要包括三方而的内容:一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分享;二是围绕资料讨论下一步值得探究的、与主题相关的次级主题;三是在主题实施中不断对主题网络的扩充,直至活动结束时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网络图。
(二)记录手段的运用
在幼儿探究性主题活动中记录手段被提升到异常重要的地位,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因为要提高活动的生成性,就必须随时记录幼儿稍纵即逝的灵感;要使幼儿的探究深入,就必须记录他们的观点;要使学习的过程可见,就必须记录他们探究问题的过程;要更深入的了解孩子,就必须记录他们活动的细节;要展示幼儿的个性和能力,就必须记录他们的作品。
记录的手段有多种,既有教师的记录,又有幼儿自己的记录。它包括在活动的各阶段幼儿所形成的作品;展示工作过程的照片;由教师或其他与孩子共同活动的成人所做的评论;对幼儿的讨论,评论和探究活动所做的记录;父母的评论;录音以及录像记录等。
结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深入,使旧的课程体系而临变革。为了改变幼儿园课程高结构化,以教师预设为主的局而,我园开展了阶段性的“幼儿主题活动”实践探索研究,旨在适度开发低结构化,以幼儿生成为主的课程模式。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幼儿探究性主题活动在培养幼儿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它以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价值为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郑仁凯,林远龄.基于本土资源和电影资源的幼儿主题活动实践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1):108-110.
[2]吴越.集体备课和幼儿教师的成长——基于我园主题综合活动备课的实践和思考[J].成才之路,2013(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