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全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做一个智慧型教师,做特色教师,要同时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既要传授知识技能,又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
关键词:教师成长;素质;专业
研究表明,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在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小学教育奠定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现阶段小学教师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其专业素养越来越难以匹配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需求。
一、德、爱、健康的心理素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那么,在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便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着手,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地形成良好的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同样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所倡导的“高质量的教育”不仅指拥有高质量的教学硬件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优秀的德行修养也尤为重要。对于教师而言,爱的品质是必不可少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年教师来说,人格因素中的爱心是其成为优秀教师奋斗之路上的基石。在小学阶段,教师承担着工作量极大的教学和育人双重任务。过重的教学和育人压力带来的是教师心理负荷的加重。随着我国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以及新一轮的教材和课程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在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感,导致教师及易产生职业倦怠。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且还进一步引发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教师而言,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好坏是影响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小学教师要在教学和育人的同时,着重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一,要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心理保健方法,要正视自己心理的变化。第二,当出现症状较轻的心理问题时,要有自我调节的意识,及时进行自我放松,自我缓解,自我调适,自行解决不良情绪的困扰。以人为本,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是作为建设中的特色学校和特色教师队伍的基本素养。
二、专业知识能力提升不间断
成为一名优秀专业教师的前提和关键在夯实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也主要以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教学水平为标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于一名优秀教师而言,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层面,还要进一步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不断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习认知能力,及时掌握学科领域前沿动态,拓展教学思路,促使教学模式由经验型过渡到科研型。但是对于基层教师来说,在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学校现有资源难以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较少,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制,组织活动不充分,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等。根据以上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要想提升其专业能力,首先需要从建设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入手,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可以采用专家引领模式、同行交流等学习方式;再次,对于目前教育教学领域的前沿性研究成果,教师不应生搬硬套,而是要在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灵活使用,继而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最后,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发展不应以短期内学生成绩的提高和自身职位的提升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力求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为目标。以上这些方法的实施要求教师既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要善于独立自主思考,从而获得新颖和高效的教学实践。综上所述,教师对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及能力的提升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教学不断地创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就会不断的进步。这也是发展优秀教师的必经过程。
三、由传统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跨越
正如斯坦豪斯所说“只有通过反思性实践,才能消解目的和手段的二元分离”。
那具体怎样做才能被称为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不断学习和质疑的态度去分析、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积累新经验,提出教育新思想的教师。培养反思型教师在当今教育教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反思过程可以促使教师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理性反思教学观念、方法、效果等,才能进一步掌握教学特征,成为最清醒、理智的教师。其次,反思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深入理解教学本质,促使教师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完全融于教学实践环节,并通过教学不断达到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的目的,从而经历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跨越。最后,自我反思过程有利于教学模式更加理性、自觉、优化,促使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四、由“专一”教师向“多面手”教师发展
教师由“专一”向“多面手”发展的其中一方面是——角色转变的多元化。曾几何时,有的老师充当着解剖师,把精美的充满了趣味的鲜活知识,像解剖尸体一样,将一根骨头,甚至一根毛细血管都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看的清清楚楚,或者像演员演讲的淋漓尽致,或者书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等,这些角色都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成了应声虫,被动的接受者。角色如何多元化?重要的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做愉悦氛围的创设者,做活动的参与者,做发言的倾听者,做赏识者。课堂上教师要切记自己演“独角戏”,很多时候教师就是课堂的配角或者是导演。另一重要方面就是——知识结构体系多元化。
五、积极整合多媒体资源,让终身学习
成为一种习惯,也是需要随着我国当前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效益不断辐射到中小学教育领域,大量具有可视化功能并且有助于辅助教学的仪器设备开始进入课堂,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对应整合多媒体资源的能力,能够将出现在课堂中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更直接有效的融合于课堂教学,从而让老师和学生都能跳出传统且相对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继而更好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和成长。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去整合教学资源,利用好飞速网络时代的优势,获得新资源,建立更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在实践中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与学科内容整合,教学形式整合,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学生整合。整合信息资源并不是单一的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对小学生而言,提高信息素养意义重大。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虽然现在的学生并不缺乏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也表现出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学生自身要具备好的信息素养依然需要教师去引导,还是教师自身要灵活熟练地利用多媒体教学,都是必须要教师提升个人素质,设定终身学习的职业成长目标。过去一年中,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全国教师提出终身学习的要求。所谓终身学习是指,个体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引领的一种学习模式,是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无定式学习在内的各学习方式之间相对整体有机的整合,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时时更新以及存储丰富海量的大脑知识库是教师的从业资本,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时常还要充当“百科题库”的角色,这也是教师应该贯彻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原因所在。但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部分老师的专业素养是远达不到这一标准的。面对学生超出基础性教学的提问,老师时常无法给出具有学习指导性的回答,只是浮于表面。因此,一方面在全国各地中小学都开展新课改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要从传统模式中走出来,教师的备课教学和知识储备应该处于动态变化的一种非固定状态中,除了课本上必修的课程内容之外,适当地要给学生拓展更多的专业前沿知识。在教授学生课本外新知识的同时,让自己也能够成为教师队伍中的“终身学习者”。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保持一个愿意不断学习和钻研的心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源源不断地给予学生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的榜样,影响一届一届的学生。这是老师的义务,也是老师的责任,同样也是现代教育可以继续蓬勃发展的最原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内涵的理论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4(6):32-38.
[2] 王定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开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征程[J].人民教育,2017,(22):20-22.
[3] 洪早清.教师专业成长:认同、养成、生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2):99-105.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开放课题项目:“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协同创新研究” (编号:JSK201900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