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时代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 孟永林
[导读] 目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须面对面广、任务重的实情
                 
         孟永林
         云南省泸西县第一中学,云南 泸西 652499
         摘要:目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须面对面广、任务重的实情,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依考纲为本,考什么,强化什么。从教学角度来评价,这样机械化的课堂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容易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据新时代诞生的3+“6选3”、3+“7选3”和“3+1+2”的高考模式,结合云南省实施新课改十年时间的实情,经过不断探索和积累,精准定位学科地位并用恰当的教法,推广合适的学法,营造和谐的“教”与“学”氛围,努力改造教学双边关系,着力改进以考代学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认知观,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踏实求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与“学”关系
         生活在信息社会,IT界的知识月新日异,墨守成规,必然落伍。信息技术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学科,知识更新太快。对于高中课堂没有现成教学模式可供借鉴的实况,我们要坚守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的教学宗旨。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因班施教?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为实现课堂教学的宗旨,我们不懈努力探索改善“教”与“学”的关系。
         一、如何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教”
         对于教师来说,讲什么,怎样讲,讲的效果如何?这是应该首要考虑并落到实处的问题。
         (一)依纲为本,瘦身教材
         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把书本读薄”,即要从教材中获取知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为避免与小学、初中内容重复,其编写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及其在生活中会利用信息解决问题能力,这与早期图文并茂说明书式介绍软件使用的教材有很大区别,从而导致学生很难从课本里找到学习的重点内容。所以在课前,应先熟悉教学大纲,拿捏准考点,理清教材体系,摒弃冗余内容,构建知识脉络,优化教学内容,让教材变薄,让学生学习起来不感觉沉重,也愿意求知。
         (二)改变教法,提高效率
         我们深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但在新课改之前,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在无意间已经形成了“讲授→演示→模仿→总结”这样固定模式,之后为适应新课改进程,诞生了任务驱动、导学案等自主探究模式。因此,无论是早期的软件说明书式教学,还是后来的以学生为主的任务教学,都没有脱离教师讲授的灌输方式,无形中也就降低了学生的效率,磨灭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体现其主体地位,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探究出这样一种教法流程:
         1、呈现任务,定位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知道学习目标就有了导航。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投影屏幕或电子教室给出任务,并把最终效果用图片或小视频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剖析如何做才能达成目标效果?在该步骤中,要综合考虑所下发的任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取的任务应考虑能否融入知识点,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当然,为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应考虑设置不同层次任务,让学生自行选择完成。
         2、组内交流,协同提高
         根据信息技术课是少理论、重实践的学科,技能的提高来源于实践的积累。因此,机房里的座位以5人一小组自由组合来安排。

这既可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学习意识,也能消除部分学生不懂还不敢问的封闭学习行为,这样组间的协作学习,可避免单方面考虑问题存在着知识的遗漏,而是集思广益可取长补短。更何况学生所具备的操作水平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在小组间共享任务分析结果,讨论所蕴含的知识,并由组长带头实践任务,攻破各个难点,因为想得到未必能做到。
         3、巡回辅导,发现问题
         在该环节中,教师并非安排了任务就无事可做,应该比早期的灌输式教学更忙。该环节要求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辅导学生攻下重点,突破难点。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现共性问题,统一讲解,个别问题单独指引。
         (三)恪守原则,自主求知
         在现行《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严格执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恪守“三讲”与“三不讲”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扬个性。“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讲学生难以突破的难点,讲隐性知识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重复学习内容不讲,超出学生接受范围的不讲,学生自主学习和组内协作能学会的不讲。
         二、如何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学”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教给的内容以及会学欲知的知识是关键。这就是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一)正视差异,扭转学法
         虽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已呈现常态化,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已由“知与不知”过渡到“知多知少”。但进入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及掌握层次其实是参差不齐的。鉴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及其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因此,我们不能都认为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部分学生只是抱着为了考试而学的态度来参与;一部分学生受根深蒂固传统思想束缚,信息课是娱乐课。所以,对待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态势就千姿百态,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间帮、带、促,尽量缩小起步差距,以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每一堂课,从而改变以前应付式学习方式。
         (二)积极参与,放手操作
         无论如何课改、教改,目标终归不变:让学生有所得。信息技术课作为重实践的科目,好多同学由于“做不来,不敢问”而产生畏惧,久而久之就融入不到教学中。所以敢想是件好事,但更要敢放手做,说到底信息课操作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不适用、方法简便与否的区别,所以只要能参与学习,不追求结果,大胆操作,不必在乎过程,达到想到的能基本做到这一点要求就该欣慰。
         (三)做课堂有心人,自编学习笔记
         通常信息技术课是按模块教学,课时间隔长,光靠听听练练肯定学不牢靠。因此,我们还是谨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巩固时段,简要记下操作步骤。按上课进度内容按模块分类整理,笔记内容井然有序,方便查找与回顾,用到时得心应手。
         三、结语
         实践证明,正确处理“教”与“学”双边关系,让学生“吃得了”,也“吃得饱”。采用探究任务式教学,不但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放开的课堂,少了教师“填鸭式”讲解,多了教师巡回指引;学生的学习少了“机械式”的模仿,多了“随心所欲”的畅想,这样的模式真正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