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沅
长沙市芙蓉区育英西垅小学 4301221990040****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虽然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各学科的共同属性。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先落实了工具性,才能在此基础上落实语文的人文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渗透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强调人文性的培养,忽视工具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并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正。但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削弱甚至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现今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也是背离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样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2]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特别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更加明显。每一节课结束后,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通过这节课,学生获得了什么?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工具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人文性,语文课知识鼓励的字、词、句、篇和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就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恰当的操作方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养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必须摒弃赤裸裸的人文教育,不应该繁多肢解对学生进行“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
(二) 片面追求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失去语文的本色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于倡导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新、奇、热闹,给课堂点缀了许多“花边”:有的上课又是音乐,又是舞蹈,又是课件,手忙脚乱,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语文教学的这种变化,带给学生的是兴趣的增强,思维的启迪、学法的变化、能力和效率的提升。然而,这样的课堂似乎变虚了,变杂了,甚至变味了。原先清一色的语文课堂变成了现在的多姿多彩的课堂,语文课堂成了大拼盘,虽然表面热热闹闹,但细细品味,却觉得失掉了那原有的醇厚芬芳的“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失去了语文的本色。这些是背离了新课程标准的初衷的。[3]
二、小学语文教学落实“工具性”的重要性
1.落实“工具性”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
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到其他的学科当中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呢?这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依赖于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落实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功的扎实,才会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会助推其他学科的前进与发展。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另一重要性之一。
2.落实“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交际工具,我们要运用语言与人交流、表达看法、抒发感情。从工具性出发,语文课程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语文的实用功能和表现课程实践的特点。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工具性”为基础的。语文课堂首先必须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有关知识,培养其应用文字的能力。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如果舍弃工具性,人文性又会没有生根的土地,成为空中楼阁。
三、在落实“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性”
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么多年来,多少教育学者们付出了自己的毕生心血来探讨着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进行才是最适合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究竟要如何统一才会和谐发展?综合了许多著名教育学者的观点,总的来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该在落实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性,才能达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最佳状态。就这一观点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
(一)整体、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
我们在看课时,经常为教师轻易地放过脱手课的的人文性教育资源而惋惜,或者为牵强附会的人文性体现而担忧。教学中出现这些情况,与我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程度有关。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当中,不要脱离语文课程的环境系统,要整体、全面的把握课程目标体系,了解各学段要求,追求从整体到局部,总揽全局,落实具体。
例如我在实习期间曾经上过一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考核课,在备课阶段我认真的研读了课文、查找了资料,在文章的拓展方面我个人选择了“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角度去扩散思维。可是指导老师却认为我的这个拓展与课文没有很大的联系,也很牵强,没有整体全面的把握课程目标。本课所处的单元是介绍我国不同地区丰富的物产和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热爱我国的大好河山。《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如春,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更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培养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而我恰好就是犯了没有整体、全面的把握课程目标这个错误。
(二)通过扎实语言文字训练渗透人文教育
语文知识、 技能本身是有人文精神内涵的。 我们的汉语与英语不一样,汉字是音形义结合的,一个字、 一个词或句子蕴含着文化, 融入了民族精神。 通过扎实的字词句技能训练,学生就能受到人文的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文性有两个关键:第一是“ 品读” ,不通过品读,对文本中内含的文化精神就不能真正地理解, 人文熏陶也难以实现;第二是“ 感悟”,感悟应该有思想深度与思维力度,这种深度与力度要通过抓重点字词来实现。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深入分析, 一节课要盯住这一两个关键词或关键句子, 深入理解感悟,而不是浅尝辄止。要做到“读中悟,悟中读”的境界,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并得以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诸如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法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感受语言。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积淀为语文素质。让学生感受语言,教师就应有感情地范读,让学生反复地听,再反复地读,在听读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辨识生字词,积累词汇、句式,进而从整体上感受文章的语言,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
(三)通过语言训练对学生进行人格的熏陶
在语言的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人格,这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的熏陶作用是巨大的。我们的教材中入选的文章有很多是思想性、哲理性与文学性都很强的作品,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远。比如我们教《蓝色的树叶》时就不能只为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而让学生反复的说“我想对林圆圆说……”而要抓住文本提供的有利条件让学生懂得乐于助人的好品德。把这种精神灌输其中让学生用语言表达,从而达到思想上的认识,进行人格的熏陶。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上,人格上的熏陶和培养。《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就是典型,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其走入情境,联系自身实际,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就能够让学生受到比平时好很多的道德教育。现在的学生更多的希望是正面的鼓励而不是消极的打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用交谈说话的方式感化学生,从思想上、道德上达到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1页
[2]徐光华.还原小学语文教学的特色[J].中国民族教育,2000 第2页
[3]孙晓玲 张恩林 张光涛 .牵住教学的“牛鼻子”,还原语文的“真味道” [J]中国教育研究论2003.7(2)
[4]梁涛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