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晓梅
(商河县许商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摘要: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应当对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对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改革,保障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得到不断的强化,重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前的互动,真正构建出积极活泼的课堂范围,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就小学二年级语文互动式教学做出分析,以望参考。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互动式教学
前言:小学二年级阶段的学生十分活泼和好动,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真多这些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若不能真正参照其独有的特点与个性的话,学生智力的开发以及兴趣的激发必然会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主题,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习惯得到有效的培养。互动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有效的互动,在锻炼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1、小学二年级语文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在以往开展小学二年级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占率大量的课堂时间,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课堂时间都被教师占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对于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感受以及理解能力被严重地忽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被严重地降低,片面地忽视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小学二年级语文的教学方式有很多,互动式教学法则能够极为有效的转变这种教学现状。在应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展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且主动地接受并且参与到教师的知识讲解中,保障语文教学的质量。由于小学二年级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动和爱玩是学生们的天性,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地进行讲解,避免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枯燥的感觉,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发生。而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充分保持在学习中的参与感,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新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教学质量[1]。
2、互动式教学的实际应用
2.1、在课堂中增加趣味游戏
由于天性爱玩、爱动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天性,因此小学生也有着十分顽强的求知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特征将游戏安排在教学中,让课堂教学真正变得充分趣味性,通过游戏的手段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
例如,笔者在开展《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人为一个单位的小组,针对课文主题进行想象与联想来完成补充语句的游戏“青蛙从井口跳出,他看见....心想.....,于是他对小鸟说.....”。笔者与邀请各个小组前往讲台上依次进行讲述,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的带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2]。其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还会视主题情况采取成语接龙、还原课文故事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游戏开展教学,保障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真正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2、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开展小学二年级教学的和过程中,教书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有对话、评价、引读等方式,学生能够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以此保障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对课文进行深刻的解读。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充分地明确,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其次,教师同样应当通过各种手段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针对课文中的某一段对话组织学生采用表现的形式进行沟通,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表演的机会给予每一个学生,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展示自己的才华。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参照小学生好胜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辩论赛,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质量。
结语:总而言之,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在开展小学二年级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以及实践来真正完成互动式教学,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有效的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变得更加深入。伴随着互动式教学的不断实践,其应用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因此教师也应当着力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参考文献:[1]胡吉琴. 新时期小学二年级语文的互动式教学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8, 000(034):P.138-138.
[2]刘娟. 小学二年级语文互动式教学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9, 000(003):P.87-87.
[3]柯懿真(Yi-Zhen Ke), 卢台华(Tai-Hwa Emily Lu). 资源教师与普通班教师实施合作教学之行动研究-以一个国小二年级班级为例[J]. 特殊教育研究学刊, 2005(29):9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