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汤繁
[导读]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大量的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指学生在瞬间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包括课文的语法、主题和写作特色等。
        汤繁
        福建省政和第一中学  353600
        摘要: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大量的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指学生在瞬间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包括课文的语法、主题和写作特色等。简而言之,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思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培养了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目前高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却无法得到保证,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灌输式训练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课堂氛围也不够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语文课堂教学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对阅读产生厌烦的心理。这对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非但无法进步,甚至会有所倒退。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阅读能力;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意义
        改善教学方法。基于新课标改革制度要求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阅读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与素养,使学生语文学习得到全面发展。而教师要想提升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阅读内容与学生爱好需求,改善课堂教学方法,确保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需求,从而有效提升语文阅读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在《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中,通过费老质朴严谨的语言,严密清晰的逻辑,真实形象的插图为学生构建了中国最为原貌的乡土社会,使现代的中学生对于祖国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清晰的思考。另外,书中大量引用《论语》《中庸》《礼记》《孟子》等内容。“差序格局”中引用《礼记》的内容“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等。这些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读本的引用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我们的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国文化。这对于培养“立德树人”这一人才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改革环境下,阅读逐渐成为高中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核心内容,教师通过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能够充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实践措施
2.1创新完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作为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充分保障课堂阅读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在教育发展形势下,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全面掌握了解到学生实际阅读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比如,当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到《荷塘月色》阅读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创新采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小提琴曲《夏夜》,然后配上相关动画图片,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体验感,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工作理念,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学习发展情况优化设计阅读课堂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内心对于语文阅读的不同学习需求。
2.2选择恰切合宜的阅读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合宜性和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技巧相较而言,内容的恰切是最为根本性的因素。

因为只有基于特定的文本体式选择了合宜正确的教学内容,才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在逻辑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该是个问题,但是由于语文文本以及教学系统的复杂性,使得进入教师教学视野的教学内容异常复杂,比如“语、修、逻、文”等。事实是教师教得多而复杂学生不一定就能变得深刻。如何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教学恰贴合宜内容的选择显得很重要。我们以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为例来说阅读教学内容选取的问题。有老师在这节课选择以品味故都之秋的“秋味”为主要教学内容,从文本的整体感悟阅读走向对五幅秋景图的品味鉴赏,从宏观感悟走向微观细读;在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讨中完成了对文本语言和作者深层情感的感悟,并生成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范本的言语作品,这样的教学内容选取体现了散文这类文体教学内容的共通性,是合宜恰贴的教学内容。
2.3阅读能力与阅读思维并重,鼓励学生辩证阅读与思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兼顾阅读能力与阅读思维的锻炼。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充分探究阅读内容的深层次内涵。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阅读,即在阅读中进行自我反省,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矛盾,主动对不同问题进行探究,增强阅读的深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扩大思考的广度,重视学生阅读后的总结归纳过程,让学生将思考的体会整理汇总,最终化为学生自身的理解收获。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在阅读后互相交流阅读观点与体会,使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更进一步强化学生阅读训练的收获,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要给予适当合理的评价,以鼓励学生阅读,完善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
2.4基于文本开展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
         阅读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开展言语实践的活动的环节;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流程其实就是学生基于文本阅读的言语实践活动在课堂层面的具体化和充分展开。语文阅读教学在课程层面就是要与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高度契合,在就是教学流程展开的过程中为学生基于文本的言语实践活动开展提供支持,把以教师“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文本阅读为基点的言语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言语思维发展和审美体验能力发展的目的。我们以《红楼梦》为例。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学生在文中接触的第一个人物是林黛玉,如果想要更深层次的了解林黛玉是何人,阅读《葬花吟》是至关重要的。在《红楼梦》中诗词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更是作品主旨的体现,因此在阅读《红楼梦》时,就需要充分理解其含义。在实施教学时,老师可以请同学进行大声朗读,根据朗读之后大家发表各自看法讨论每个地方应该如何去读,重复多遍的读。细细品味诗句中所抒发的情感。通过朗读可以使读者快速的进入到语境中,使学生产生共鸣,喜欢上阅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其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与素质。在新课标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自身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创新完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学生阅读学习情况和需求,优化设计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内容,确保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强化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兴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甘肃教育,2018(15):95.
[2] 崔永乾.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与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3):98-99.
[3] 曹永军.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5):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