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江西 吉安 343000
摘要:新课程以及新高考“双重”改革是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与能力的一次“大考”。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产生了深层次的变革。新高考改革下强调考察学生的语文文化功底、语文应用等综合能力。文章基于新课程改革及新高考基本要求,分析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与新高考之间接轨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改;新高考;接轨途径
引言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活动,具有影响广泛、改革彻底的特征。在近二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中,我国基础教育成效凸显,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变革,其更深层次的内涵是教育观的更新,更加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更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新高考视域下,高考语文试题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即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在新课程及新高考“双重”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围绕高考语文试题,从丰富语文知识储备、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强化材料写作能力三个层面实现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与新高考之间的接轨。
一、丰富语文知识储备
新课程改革以及新高考改革无一不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语文早读课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延续并补充语文课堂教学,不及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语文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早读课现存的首要问题为学生不清楚自己在早读课上需要读什么、背什么,即任务不明确。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制作任务清单,每张任务清单中包含的任务不超过五条,保证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能够完成任务。同时,早读任务要尽可能简单,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此外,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语文水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早读任务。如针对朗读类早读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任务:1、圈出文中生僻字词;2、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3、总结课文每一段落大意(不必写下来,只需了解即可);4、用心感悟文本;针对背诵类早读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任务:1、背诵所要求的片段;2、默写;3、自主检查;4、改正;5、再次背诵。教师可以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制作任务清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语文知识,夯实语文基础。
二、开展群文阅读活动
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颠覆,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新高考的要求。
群文阅读注重阅读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如文本主题的关联性、情感表达方式的关联性、语言描述的关联性等,依托统一的主题,将相关联的阅读文本整合在一起,学生通过阅读、对比、探究、反思等一系列思维及学习活动把握阅读文本的内涵,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确定主题是群文阅读活动开展的前提,教师需要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结合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合理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
首先,可以选择形式与内容上相似的群文。如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分明,写作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挑选几篇具有典型意义的议论文形成群文组合;再如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文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可作为群文阅读素材。
其次,教师可以选择同一名作者在不同时期内创作的文本,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的层面体会作者借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阿Q正传>的成因》以及《呐喊》作为群文阅读素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背景及原因。
最后,教师可以选择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感悟等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此种方式尤其适用于文言文及诗歌的阅读,如《锦瑟》,学生从不同读者的视角解读文言文及诗歌,融入自己的情感与认知,能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及诗歌的理解。
三、强化材料写作能力
新高考改革后,高中语文写作题型以材料协作为主,“材料”是社会热点事件及话题的载体,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特的看法才能从纵向与横向深入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内涵,继而创作出情感真实、说理性强、逻辑紧密的作文。由此可见,新课程以及新高考不仅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重视学生情感的表达及语言文化的积累。高中语文教师在材料写作教学中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面挖掘写作素材,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新创造意识。教师可按照如下流程强化学生材料写作能力:首先呈现热点话题写作的概念,使学生有明确的认知;其次,对材料进行有效预测,帮助学生准确梳理出可能要考的材料。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解每类材料在写作中需要把握的写作要点。还可输出各类材料的专业性的热点篇章,让学生从范文的整体框架、写作要点、文本线索、素材使用、语言构建以及个人观点输出等等角度汲取经验。
结束语
新课改与新高考无一不强调学生的全面化发展与多元智能的开发,要想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与新高考的接轨,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并从语文知识储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三个层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理想高尚、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昊.新课改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06):188.
[2]李倩. 新课改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