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 李亚兰
[导读] 语文是一片广阔的海洋,阅读教学是一艘漂泊的船,在航行的路上,充分利用好拓展与延伸的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李亚兰
        四川省高县来复镇中心小学校    645153
        摘要:语文是一片广阔的海洋,阅读教学是一艘漂泊的船,在航行的路上,充分利用好拓展与延伸的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从拓展延伸的重要性、如何延伸与拓展、拓展延伸应注意的问题等三方面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
一、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一)语文课的特点需要拓展延伸
        语文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然而,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限制了学生思维,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外,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以及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
        (二)小学生的特点需要拓展延伸
        小学儿童天真可爱,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诸多方面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在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教育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抓住儿童的这一特点,做好平时教学中文学知识的拓展延伸,从识字、词语、句子、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时间一长,学生身上的语文味会慢慢变浓,香味四溢,散发出属于他们的独特见解。
        (三)新课标要求拓展延伸
        新课标的阅读总目标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不难看出,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更注重知识的积累,更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并分段列出了阅读应达到的要求,只有抓好阅读教学,才能真正的实现老师、学生、文本间的有效对话。
二、如何延伸与拓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做好教材的灵活使用,构建开放性课堂,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做好文本空白处的拓展延伸
        我们现有的教材已经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很大的调整与改动,以一个主题统领一个单元,这样的编排更为科学,也更便于学生学习,可是,要教好学生,光是靠现有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有时教材知识上的局限性和单一性,甚至还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学时需要历史背景的介绍,作者的简介,相关文章的链接,生僻词句的解释等。

就拿《秋天的怀念》来说,老师一上课就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着重讲解,没有介绍作者史铁生,也没让学生事先查资料,或者引导学生找课文的出处《我与地坛》来感受感受。学生没有知识情感上的积累,课堂上自然难以体会。整节课,虽然老师讲得声情并茂,可学生由于缺乏感受,回答简短空泛,表情茫然,结果“怀念”落了空,变了味。所以,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及作者的其他作品,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开阔学生的视野。
        2、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拓展延伸
        现有的语文教学还应搞好学科间资源的渗透于整合,有层次的提升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科学,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种延伸在教材的编排上就有体现,例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科利亚的小匣子》就涉及科学方面的小知识,《我们成功了》、《清澈的湖水》与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紧密联系。
        (一)抓情感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科书里有很多课文都与情感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教材适当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抓能力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提倡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有智慧的老师会让能力的提升贯穿于各个活动中,比如教学中遇到经典的语句要让学生积累,达到以后的厚积薄发;遇到结构线条明朗的文章,要重点分析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遇到综合实践活动,应提早布置,锻炼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等等。
三、拓展延伸应注意的问题
        1.拓展延伸要立足于文本
        引进其他元素的同时,老师要明白,任何的延伸都应以文为本,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将是“空中楼阁”,有位老师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现状花了近30分钟展示介绍,文本理解只能是蜻蜓点水,语文的学习彻底变了味。
        2.拓展延伸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语文课标修订组长巢宗祺指出:“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一切的延伸要体现在有必要的地方,能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做抛砖引玉的作用。没必要的拓展,反而会使教学内容无条理、无中心,甚至喧宾夺主,冲淡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影响教学效果。
        3.拓展与延伸要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但同时也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他们的注意力,兴趣爱好,学习的动力,往往会受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老师让学生在进行拓展与延伸的同时,还要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积累的梳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心里爱上阅读,而不是为老师,为表扬而阅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总之,我们教学中的延伸与拓展,要以文为本,以生为本,将文本资源灵活运用,恰当的把握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足发展,要让学生感受体会延伸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建立学生与文本内外的联系,让学生想拓展,敢拓展,乐拓展,更好的发展求异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真正做到视野的增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杨刚.拓展与延伸的哲学思辨[J].四川教育,2012,7-8:50-52.
[3]杨春茂.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孙卫东. 小学生阅读活动的特点及指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