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何以近“文心”——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李建平
[导读] 当文本细读进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由文学批评术语转变为了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李建平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中学校   642450
        摘要:当文本细读进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由文学批评术语转变为了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养成文本细读的阅读习惯,不仅是为了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文本细读将阅读的重点聚焦到文本本身,从作品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去探索其内在的含义与韵味。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提升语文水平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文本为中心进行的交流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创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陈旧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属于新元素,许多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文本细读时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教师过分干预。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过于注重标准答案,没有考虑到学生自主思考而对文本所产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见解,一味的让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这样的做法完全压抑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运用与提升,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教师引导过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时候又过分地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当学生的思维脱离了文本时也没有加以引导,及时转回文本。当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如果忽略了文本的核心思想,脱离了文本的内容基础,就会使得教学活动产生偏离,盲目地让学生去发散思维,只会起到反作用,产生负面影响。
        1.2脱离教材
        在进行文本细读教学时,很多教师都会选择让学生解析课外读物,这并不是错误的,相反还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但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本就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不仅具有可读性,还可以正确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往往选择课外读物,完全忽视了教材,这是不可取的。
        1.3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阅读方式单一、阅读内容枯燥,导致了现在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再加上部分教师教学方式不当,完全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的文本细读非但没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技能,反倒是造成了学生的困扰,给学生带来了负担。


        1.4文本解读不全面、不到位
        文本细读本质上就是要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从而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但是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文本阅读,肯定是具有难度的。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存在着教学误区,他们为了保持课堂的趣味性,会让学生选择部分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来进行分析,但这样的方式其实对文本没有整体的把握,文本细读不够全面,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实施策略
        2.1立足于学生,坚持以文本细读为主体
        学生作为文本细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方案。以作者和文本为基点,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良好的互动。互联网时代很容易就能查找到一部作品的相关信息,作者经历、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与影响意义等等,都是学生理解文本的辅助工具。
        2.2从整体出发,把握文本结构
        文本结构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整个文章的脉络。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可以在整体上对文本有一个全面的感知,理解文章的时候就不容易产生偏差。对于记叙文而言,文本结构是其构建的骨骼,把握记叙文的文本结构,可以从源头上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持有的态度,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想法与感情。
        2.3关注细节,深入感悟文本语言
        文本的风格与感情基调是从语言中体现出来的,从细枝末节、重点字词出发,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与其产生共鸣。勾画出文本中的重点字词,找出其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与具体位置,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在文中的表现出的相同或者不同的含义,还可以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解析其象征或隐藏的意义,理解作者的在文中的思想情感。比如在理解古诗词《登高》时,就可以从细节处出发。《登高》总体来说给人孤寂荒凉之感,作者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寄托在了荒凉的秋景之中,文章的总体基调沉郁顿挫,感伤之情溢于言表。诗词的首联,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一个“急”,一个“哀”,营造出了一种孤寂忧伤的情景,同样也是作者心境的表现。从文本语言出发,关注文本的语言细节,一字一句地品味文本的韵味。
        3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有效的方式,从文本的主体、结构、语言等多方面实施分析,可以全面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高中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把握尺度,引导学生养成文本细读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与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沼峰.立足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3,(11):88-89.
        [2]闫正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7,(10):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