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甫
云南省宣威市杨柳镇留田完小 云南曲靖 655421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阅读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能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也是开拓学生视野的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一、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贯穿学生的一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一个人所能到达的人生高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主要侧重部分,阅读质量的提升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对于小学生这个青涩懵懂的阶段,阅读不仅能提升自我,还能陶冶情操,既能释放缓解学习压力,又能充实枯燥的学习生活,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青春期阶段极易叛逆的学生在阅读中成长更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更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更适合学生自身的终身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大环境下,仍有一些问题妨碍着教师的授课成效。首先,单一的教学手段仍充斥着大部分的语文课堂。传统的“讲授制”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虽然可以按时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但他们的阅读水平却没有得到提高,思维方式也未改变,只是一味地被灌输,不利于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其次,课内阅读教学缺乏与课外名作的融合。教师过于注重课本教材,不能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也没有对其展开合理的引导,进而导致他们缺乏阅读兴趣,不利于其积累文学知识。
三、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文本理解,传授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都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有效性。因此,教师要从教材文本入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适用于课内的阅读方式运用到课外读物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适时合理的引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拓展其阅读面。在选材方面,教师也要结合学生实际阅读能力进行选取,将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激发热情的书籍进行普及,促使其文学素养的提升。
(二)创新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主要以阅读文字解读文字为主,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语文以阅读的方式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无论是对知识和语言文字的积累还是对语言的运用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基础。通过不断扩充阅读信息资料量,并以此逐渐积累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结合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结合优等生、中等生与差等生的学习能力与特点创新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普及的现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熟练的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与技巧,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积极探寻课内外阅读结合点,构建完善的阅读体系
要想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就需要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在确保课内阅读良好效果的同时,也能对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干预,这就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每次都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深入研读课文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课文的讲解当中提炼教学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推荐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们在课下自主阅读材料,然后可以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交流阅读感受,这样也有助于巩固课内阅读教学的成果,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四)开放阅读教学的实践化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阅读活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增强开放阅读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教师要认真迎合小学生的活泼生动心态,善于引导开展“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活动,把开放语文阅读逐步输入注入到他们的精神血液和行为习惯之中。比如,在课堂教学的前后三五分钟,专门设立“阅读信息大分享”专栏;在课后活动环节,引导成立并定期开展“古诗文背诵”“课本剧编演”“‘小唐人’创作”等阅读兴趣活动小组。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竞赛和评比活动,如“语文阅读达人”“阅读故事大王”“课外阅读先进小团队”等,以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读”的良好效应。
结束语
阅读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并且能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让阅读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国明.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途径[J].教育观察,2019,8(42):114-116.
[2]黄丽.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汉字文化,2019(24):102-103.
[3]沙志梅.浅谈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