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豪
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 江苏省昆山市 21530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博大精深,是国人智慧的结晶。而语文课程是传承与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有效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希望可以为各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传承;课堂教学;渗透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就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发扬。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要充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渗透,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适当的时机,合理地渗透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道德情操。
一、利用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然而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就要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并且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实现对内容的无限延伸。在目前的语文教材中往往会设置许多古诗词的赏析学习,在对这些古诗词进行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内涵,另外也要合理地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意境之美[1]。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篇诗词时,其中提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这句诗词能够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烈色彩,为读者展示出对比鲜明并且十分艳丽的画面。其色彩由“碧”到“红”实现了转换,色彩十分的鲜明,对比显著。从表面上看,语句十分普通,然而却可以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夏日美丽的西湖景色中。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鉴赏,对谋篇布局的方法进行了解,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意境美,感受到古人在遣词造句时的严谨,并且充分体会到我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科学地拓展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只是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要实现深入的挖掘与不断地拓展,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收集并且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词、名人名言与谚语等[2],另外也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传授这些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诵读优秀著作以及经典诗词,帮助学生充分的领悟到古人的高尚道德、开阔情怀与坦荡的情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发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观书有感》这首诗时,教师要通过对诗词的讲解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人对知识的极度渴望,而且认识到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接触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实现思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另外,在为学生讲解《石灰吟》时,此首诗属于托物言志的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并且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诗中提到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内涵,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具有的高尚节操,有的大义凛然的民族情结,使得学生的内心受到深深的触动,内心更加钦佩作者,向作者学习。
三、利用民族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有很多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另外也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在不同的民族节日期间都会举办具有不同特色的节日活动,这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讲解民族文化,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合理渗透传统文化。不同民族会有着不同特色的民族活动,例如傣族的泼水节与蒙古族的白节等[3]。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些节日的由来、习俗等,并且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与视频等,从而使得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族节日。另外,我国的传统节日还包括中秋节、端午节、春节与元宵节等,在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会举办不同的活动,例如,在元宵节会猜谜语、吃元宵;在中秋节会赏月、吃月饼;在端午节会包粽子、赛龙舟;在春节会对对联、包饺子等。教师要为学生讲解不同传统节日具有的不同习俗,并且组织开展相关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运用多种模式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更加高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情况合理地引入我国的民族乐器与音乐,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等,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使得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艺术具有的魅力,增强其喜爱之情。例如,在为学生讲解《长江之歌》这篇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与图书馆翻阅图书等方式查阅与黄河、长江有关的诗词,实现拓展学习,并且组织开展相关的朗诵活动。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人的高尚情操以及广阔的胸怀[4]。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与研究资料,从而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与典故,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如,在为学生讲解《二泉映月》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帮助学生感受民族乐器具有的音质特点,充分地体会到二胡曲中蕴含的苍凉、凄惨情感,使得学生将曲子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深入地解读文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另外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乐器,了解传统文化背景。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于国家以及民族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其的发展与继承,这也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合理地渗透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效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前.探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路径[J].课外语文,2018,(01):156.
[2]张欢欢.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好家长,2018,(24):P.108.
[3]周志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8,(05):P.68.
[4]马静.延续文化根脉坚守文化自信——试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外交流,2018,(10):111.
作者简介:杨明豪(1992-01),男,汉族,籍贯:江苏省昆山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