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浅谈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方法指导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许杏莲
[导读] 小学高年段习作教学,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孩子们更善于从生活中搜集素材,在习作指导上,引导他们做到立足生活,言之人物,学会资料的搜集、筛选与整理。
        许杏莲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     511434
        摘要:小学高年段习作教学,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孩子们更善于从生活中搜集素材,在习作指导上,引导他们做到立足生活,言之人物,学会资料的搜集、筛选与整理。其实,是能聚集生活,通过思考导图的方法指导,使孩子们做到言之有序。最后,由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要求,更要引导孩子在习作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真实友善地描绘生活。

关键词:素材  筛选  整理  有序  有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小学五年级要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因此,习作要感情真实,并且要使用恰当的语言。每次习作话题,要设定适当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具体出真情实感,尽力避免定位不准、拔高要求的问题。在整个小学习作教学中,五年级作为第三学段的开始,在第二学段仿写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手写我生,我手写我心,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一、立足生活,言之有物
        课程标准提出,五年级的习作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所以我们的习作教学首先要学会素材的搜集。
1、素材的搜集源于生活。
        素材的搜集是习作的基础,为了避免孩子拿起笔无话可写,素材的搜集至关重要,丰富的素材支撑是习作的基础,现实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要求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在教学中,适当结合教材中的三个事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大”,打开选材的思路。从中发现:“长大”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时刻发生,是一种独有的感受,如内心的波动、思想的变化、认识的提高,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各个角度挖掘习作的素材。特别是今年是特别的一年,疫情使我们的学习、生活发生变化,全国人民齐心合力抵抗疫情,共同打赢这场没销烟的战争。孩子们从各种媒体渠道以及现实生活都体会到其中的不同,也因此有了自己的感悟,确实也让不少孩子一下子“长大”了。
2、资料的筛选与整理。
        在习作课堂上,一旦打开学生的思路,就会发现原来能写的素材真的不少。再经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素材更是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在一次素材列表中,一个孩子居然列出差不多二十个素材,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但单单知道有哪些素材还不够,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对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
        在教会学生进行筛选时,先让孩子明确自己的习作想要表达的中心,组织学生对所选的材料进行辨析,从而选出真正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要求选择一个人,运用尝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习作提示,要选取典型的事例。何谓选取“典型事例”,就是从之前列举的大量事例素材中选取能突显人物性格的事件。教材中了描写人物“记忆力超强”为例子,教孩子们如何筛选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例。

孩子们也依样画葫芦,先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列举能想到了大量事例,再进行细细殷别,如一个孩子要表现同学的勤劳,分别列举了能按时完成作业,课间抓紧时间阅读课外书,假期自己买了好几套习题集来做,几乎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等七八个事例,后经过思索,认为按时完成作业是一般学生应该都做到的,不能作为典型事例。
二、聚焦生活,言之有序
        一篇好的习作,不单要有典型的素材,还需要构思立意,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思维导图在此环节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学习过按一定的叙述顺序编列习作提纲,我在此基础上,让孩子画习作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形式随意多样,有树式、花瓣式、图表式、线段式、、、、、、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作空间,没有画不出,只是想不到,通过思维导图把习作的各要素罗列出来。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介绍给别人。孩子们看到这样的习作题目一开始觉得无从下手。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先让孩子了解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再了解中国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让孩子们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介绍,接着让孩子们选择介绍的方面,可以从地理位置、基本现象、文化渊源、主要建筑、主要景观、建筑方法、外观结构、文物珍藏、典故传说、文化影响、历史成就、制作工艺、历史事件、诗词古文、民族精神........这些方面中选择三至五个方面来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筛选并整理找到的资料,最后画出思维导图。孩子们根据思维导图,能够十分明晰习作思路,写作时很多孩子能够做到一气呵成。
三、欣赏生活,言之有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习作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但如果让孩子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很容易造成中心不明确,孩子的习作杂乱无章的现象。孩子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指导中,我们的引导孩子明确自己最让自己心中有触动的哪一个点是什么,并以此来作为当次习作的起点,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
        老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组织学生对所选的材料进行辨析。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形形式式的人,指导学生选出真正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我班的孩子着眼点都集中在身边熟悉的人身上,父母或老师、同学。这时候,孩子们的着眼点可能会产生一些偏差,如小健同学准备描写自己的同桌,在画思维导图时,人物的特点设定为“懒惰”,典型事例列举了经常不交作业、不讲究个人卫生等。粗略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想深一层,人的性格丰富的,我们应该更善于发现身边美好的一面。于是,我引导小健,他的同桌除了有点懒,还有没有其他特点,特别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小健马上想到,当他需要帮忙时,同桌经常伸出了友情之手;他虽然在学习上不够积极,但是一个运动健将,在体育节上为我们班加了不少分、、、、、对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有眼睛,以及欣赏美的心灵。懂得欣赏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必定会有一颗宽容和懂得感恩的心。
        随着孩子们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能够挖掘的身边素材,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老师恰当地指导他们立足生活,聚焦生活,欣赏生活,能够写出独属于自己的文章。小学高年段,正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经常引导孩子抱着一颗宽容的心,去观察我们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必将能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乐观积极的孩子。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出版集团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S]2013版:155-159
{2}罗树庚 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习作内容编排序列对比略谈{J}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8):63-66
[3]何致文 统编小学语文上册教科书阅读策略单元的解读与教学建议{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0):17-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