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先
宜宾市兴文县古宋镇第一小学校 644400
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小学阶段是孩子意识启蒙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促进他们思考,锻炼逻辑思维,还有助于提高孩子共情能力与想象力,进而激发其创新创造能力。以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教育思想为基础,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前的预设,结合新问题、新情况对学生进行分析引导,从而多方面焕发语文教学生命活力。本文主要就陶行知先生的三大教育理念展开分别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教育;教育理念;教学实践
一、“生活即教育”
基于新课标标准,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还应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发散性思维围绕的主体便是学生的学习、课外生活。此所谓“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所谓的生活即教育是指就是把生活本身当做一种教育来进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给我们知识。
拿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为例——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们对于这句话并不陌生,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立足于生活,万物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成为创作的理由。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将生活的细节与写作主题联系到一起。例如,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个习作题目:什么即景。朝阳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都是学生容易想到的、千篇一律的宏大主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细心思考,另辟蹊径,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吐丝的春蚕忙忙碌碌,任劳任怨;树上的知了不眠不休,歌唱夏天;砖缝间的小草鲜嫩欲滴,生机勃勃;蒲公英随风飘散,满怀勇气……生活处处即景,处处即美。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在保证原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用学生能接受并理解的方式展开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创设趣味课堂,呵护他们对生活的好奇与热忱。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之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即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以古诗词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把诗歌的讲解融入进其他活动中,例如,鼓励学生通过古诗词的景象描写,自行描绘出一幅图画,通过这样的实践加深他们对这首古诗词的理解,从而提升孩子们的“美”感。例如,在开展杜甫《绝句》这首古诗词的教学时,其中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像是有一幅春天的美景正在徐徐展开,缓缓地滑入孩子们的心田。在解读、赏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采用口头的解读与讲述,还需注重抓住其中的景物描写,像“春风、花草、燕子、鸳鸯”,鼓励孩子们结合平日里对大自然的所见所闻,将心中的感受用自己的画笔清晰地描绘出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古诗文阅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启蒙教育中,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指导,实践是学生们最乐于接受的方式。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以前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三、“师德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做好四有教师和成人路途上的引路人,首先要心中铭记师德,发扬师风,做那“成灰泪始干”的蜡烛,做那“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且永远甘之如饴,永远心中有光,永远热泪盈眶。当师德运用到教学之中,体现在课堂之上,最常见的表现是:呵护孩子们的天真、独特,包容孩子们的错误,做出温和正确的引导,因为这种天真纯洁的“幼稚”只是成年人逐渐缺失的童心。
例如,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课程的疑问一定要被教师重视并认真回答,不可敷衍;孩子们的错误一定不能直接给予严苛的批评,而是要循循善诱,合理引导。正如有童心的教师可以投入地和孩子们做游戏,认真地听孩子讲一些天马行空的幻想,并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回答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没有童心的教师只会打击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变得呆板、沉默。
教师作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理应努力做一个有趣的老师,一个能让孩子发挥想象力、认识世间美好的老师。
结论
陶行知先生的三大教育思想放在当下依然传递着底蕴丰厚的教育意义,承载着教师们对学生的一腔热血。教师理应沿袭此等优良传统,深刻贯彻三大教育理念,使自身课堂焕发光彩,自身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卢翠.陶行知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组织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0(40):14.
[2]毛怡婷.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