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安徽省合肥市元一名城小学 230001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积极融入情感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的情思发展与文字学习形成协调关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本中蕴含的真、善、美,在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实现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灵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开展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把握“灵魂”,采取有效对策落实情感培养。这样才能够打造“动人”语文课堂,立足情感,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培养 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其人文性特征背后蕴含这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语文世界,就必须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1]。让教学与情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才更深入,学生才能够在体会情感、感悟文章中实现思想、品格、情操方面的陶冶,进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实情感教育,实现学生情感培养呢?
一、运用导语铺垫情感,奠定气氛,调动学生思想感情
导语开启一节课的大门,具有奠定课堂情感气氛,“启下”的独特作用。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导入阶段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运用富有情感的导语、生动形象的导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与文本的距离[2]。从而实现“先声夺人”的教学目的,顺利引出后续的语文教学,为后续文本情感学习做铺垫。
教师所选用的导语必须兼备三个特征。首先要贴合教材,目的是“引教”;其次要贴合学生,目的是“共情”;其三要幽默丰富、生动形象,目的是“激趣”。这样导语在语文课堂情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发挥,才能够“先导”、“后教”。
如在进行《凡卡》这一课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遵循上述三个特征的基础上设置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如果老师让你们想象一种受饿挨冻的生活,其实你们很难想象,因为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人。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生来便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心酸度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段心酸的童年故事——《凡卡》”。这段导语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思,且顺利引出了后续的课文教学。从导语中奠定了本课文章的主基调是严肃的、是悲伤的、是心酸的,学生在后续进行知识参与学习时也能够有效把握其情感,感知其情感。
二、开展语文作品朗读,读中感受,品味文字背后内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样朗读也是激发人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朗读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利用个人朗读和集体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节奏、想想文章内容,进而通过朗读品味文章情感。
为了深化学生的朗读效果,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搭配合适的音乐,以音乐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走近文本,把握文章情感。
如在学习《少年中国说》时,该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且诗歌体裁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该诗歌时配乐《东方红》、《歌唱祖国》等轻音乐,让学生们在节奏中进入语言文字的世界,从而在朗读之中更好的把握课文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
三、多元创设语文情境,如临其境,实现情感双向对接
一些学生在参与语文课文学习时会产生这样的烦恼,即无法将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这样很容易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抵触情绪,无法真正感受其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3]。为了改变小学语文课堂上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激活语言文字,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语文世界。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语文课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如临其境之中成为创作者、成为主人公,这样学生能够实现与文字、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对接,情感体验更丰富。
如在学习《完璧归赵》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表演情景剧,再现“完璧归赵”画面。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将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变为行动和语言表现出来;
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与咱们之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动态画面,让学生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看那变化莫测的海水、看那各种各样的珊瑚、看那成群结队的鱼儿、看那千奇百怪的贝壳···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学生也会为其美丽而震惊,自然能够实现情感的深层感受与理解。
四、有效利用小组讨论,深入探讨,有效把握文章情感
小组讨论也是小学语文课堂落实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4]。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也是对文本情感的再度把握。
当然,为确保小组合作开展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学生组群,同时要提出具有探究思考价值的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们以任务为中心合作讨论点,发表看法、倾听总结。这样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多元多样的,是多个学生整合而成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多角度开展下更深入。
如在学习《慈母情深》时,该课文是一篇赞颂母爱与亲情的课文,课文描述了母亲与孩子之间最深刻、最真挚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这一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讨论自己与母亲的故事。学生的经历不同,所感受的情感也不同。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激情讨论,实际上就是一场情感的盛宴,是小学语文教师落实情感教学的重要方法。
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促使学生情感共鸣
为了丰富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与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找准生活与语文教材之间的联系,从生活入手补充课文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学习,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开展写作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前让学生们根据主题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所感受,进而实现写作素材的整合,让学生的文章变的更充实、更丰富;
如在学习《秋天的雨》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生活中对秋天的认知进行理解性学习。这样能够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真实的角度理解文章,也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开展语文教学中以多种方法落实情感培养工作。要将情感培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样才能够以情感扣响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打开心扉,与文字对接、与语言对接、与作者对接,学生的语文学习才更深入、更有效,语文素养才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利勤.谈小学语文情感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2020(03):46-46.
[2]罗娟娟.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探析[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0(01):265-265.
[3]易海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培养[J].好家长,2019(58):187-187.
[4]张红艳.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及策略[J].新一代:理论班,2019(16):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