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以"生活中的比"课堂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高小丽
[导读]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把一个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
        高小丽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陈家湾乡贺家社小学033313

        摘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把一个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的教学往往忽视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只是让学生学习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等能力。让学生形成一个问题意识,自主的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小学数学课程的教育也发生了改变。作为教师,不应只是为学生讲授知识点,一味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点,更多的应当是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又作为学生学习、思考、创造力的启蒙期时期,教师更应当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掌握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懂得如何去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案一直都是教师备课的时候就设计好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备课方案将问题分别向学生提出,然后让学生去解答。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式的学习,学生们只是在等着老师的提问,然后去课本中寻找答案,导致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越来越少。通常学生对于问题意识的形成原因不足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受传统思想影响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独自一人给学生讲授知识点,学生只是作为一个“听者”去听老师讲课。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认为所有的问题老师都会去提问或者讲解,使得学生失去了主动去问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缺乏提问时间
        人类从出生起都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的,对于生活当中的一切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心,有着无数的问题,这是人类的本能。然后,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模式来说,学生去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且做出提问的现象很少出现。学生的目的就是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等,让学生失去了去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时间。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有时候会打乱教师的教学节奏和进程,许多教师也为了教学进程能跟上,变相的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导致学生不想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1]。
        (三)缺乏提问的能力和方法
        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与学生本身对问题的提问方式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许多学生在有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去向教师请教,不懂得如何阐述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失去了问问题的兴趣,失去了问题意识。
        (四)老师缺少对学生问题的解答
        在学生对问题做出提问的时候,教师的讲解过程比较随意,使得学生的问题在没有得到解决的同时,对问问题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使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或许比较简单的,就不愿再去寻找问题和进行提问[2]。
二、“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创立问题的情境,提高学生提问题的兴趣  
        每个人对于未知事物都会存在着求知的欲望,在学生的世界里,这样的求知欲更为强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从一个探索者变为能够掌握新事物的人的转变,这是人的本能。作为教师就是要把每个学生的求知本能激发出来,让学生从一个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一个主动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思考提出问题。

例如,在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讲解《生活中的比》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几张相同图案,大小比例倍数不一样的卡片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卡片的相同或者不同之处,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从而了解到“比”的真正含义与用途。在课堂之后也可以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有哪些“比”的事物和现象。通过类似的问其情境,使学生对学生产生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3]。
         (二)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能单纯的只是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不去考虑学生实际的学习成果。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更多的要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学习。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通过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自己所发现并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提问,而不是害怕去提问题,认为提出问题会被其他同学嘲笑。对有问题能够提出来的学生要进行表扬,使之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这样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敢于去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在受到鼓励的情况下,才能更加的有兴趣去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发现,从而提出问题。
        (三)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去发现问题。让课堂不只是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提问,相反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进行提问。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思考,思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做出提问。而教师除了教学知识点以外,作为一个引导者,要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的学习并寻找问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起到引导学生逐渐养成“问题意识”习惯的重要作用。例如生活中出现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包含了遗传现象的问题。虽说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其中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当生活与学习上的知识挂钩,那么将会间接的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只有主动的去思考,才能发现问题,通常情况下,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同学,其本身学习能力比较好,那么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将课堂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教导讲解的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发现知识点中的问题,提升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见,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当中寻找数学并发现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这一课内容的时候,学生对射角与反射角的观念混淆,会习惯性将这个两个的界面的角度直接理解成夹角,教师可以将这两个重点分别比喻成生活中的法官来做比喻,将法线比喻成法官,那么不管是入射角还是射角,它们都是由法官来确认的,所以确认两者之间的关系前,首先要找到法官(法线)的位置。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它是一个多方法多渠道的一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够主动的对问题进行发现并提问,从而进行解决。可以将生活当中的例子给学生作为启发,让学生通过实践的过程发现问题所在,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就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去发现、实践、总结,才能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美仙,当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探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4):315-315.
[2]承晓丽.儿童"十万个为什么"的再生长——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儿童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000(036):62-63.
[3]聂依婷(NieYiTing),梅花(MeiHua).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与人文研究,2019,6(3):67-78.
[4]戴美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J].学苑教育,2020,000(001):P.52-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