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封占昌
[导读]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概念学习会贯彻始终,学习的效果会决定学生掌握、理解数学知识的具体程度。因此一定要引起格外的重视。
        封占昌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中心小学,山东滨州256600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概念学习会贯彻始终,学习的效果会决定学生掌握、理解数学知识的具体程度。因此一定要引起格外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析


        数学概念突显的是物质的本质和相同的特点,其具有一定的抽线性、繁琐性,容纳了充足的内涵。同时数学概念不仅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并且也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对于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一 列举实例,让概念具体化
        教学概念具有抽象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期间要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以生活当中的一些常识作为教学素材。在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教师再通过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来要求学生将数学概念使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现实当中的一些实例来解释概念,利用“说一说、动一动”等教学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以使数学概念学习能够从抽象转换为生动,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使数学概念能够更加的形象具体。
        比如在讲到《面积的认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让学生大致了解了面积这个概念以后,要求学生去举出一些现实中经常能够见到的物体表面面积,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到“面积”概念,比如桌子的大小就等于其面积,书本封面大小就等于其面积等等。
        再比如讲到《圆柱的认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让学生掌握了圆柱特点以后,要求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所经常能够见到的圆柱体,比如笔筒、杯子等等,通过这些实例,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圆柱”概念,从而使他们能够对圆柱有一个具体化的特征了解。
二 创设情境,让概念生活化
        数学概念主要来自于现实,只要学生将数学概念合理的使用到生活当中,就会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创建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有一个真实的体验感,从而便可让概念教学能够拉近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到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比如在讲到《圆的面积》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再让学生大致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以后,把课堂转移到户外,要求学生对一棵树的横截面面积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明确解题思路。在讨论期间,有些学生会说在对圆面积进行运算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半径,这种情况下就要将榕树砍断;也有的同学说,伐树太不现实,也没必要这么干。此时教师要顺势进行指导:“同学们可结合圆的相关知识,在不伐树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横截面面积。”这样一来,便会立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通过具体的商讨以后,终于得到了运算半径最为合理的方式,就是先掌握周长,然后再计算出半径,最后在通过“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这个公式来对横截面面积进行运算。
        再比如讲到《正比例的应用》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要在学生大致了解了正比例的概念以后,把学生带到升旗台,要求学生对旗杆高度进行运算。在通过讨论之后,学生明白了在不放倒旗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旗杆的高度和影长比例来对旗杆的高度进行预算。

教师通过创建类似的生活教学情境,能够让数学概念和现实生活融入到一起,从而得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学习的积极性。总之这种情境教学要比教师单纯的进行理论讲解的效果要好的多,学生更愿意接受,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 师生共同归纳数学概念
        学生在得到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顺势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对比、归纳等,掌握问题的本质,然后把其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以此构成数学概念。学习数学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而数学思维属于一种抽象性的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想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的水平,那么就要掌握概念的本质,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倒数的时候,在学生对此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如何得到数的倒数?”要求学生进行讨论,紧接着再向学生进行提问:“若使用a/b(a、b不等于0)代表一个分数,其倒数是什么?”学生掌握了方法的归纳和通过直观的字母表示,就能够分析出对后面的“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等问题的答案。
四 做好实验教学
        想要掌握数学概念的精髓,除了理论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以外,还要亲自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对实验的摸索来掌握数学概念,在此期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比操作对象所存在的差别,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归纳。利用具体的实验来让数学概念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再讲到《体积》这节课的时候,若要学生掌握体积概念,那么就要了解“所有的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所以有必要安排实验教学活动,通过对实验探索,得到亲自的感受,来全面的掌握体积概念。所以教师不要将理论作为教师的重点,尽可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知识。教师可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作为引导,在乌鸦将石头塞入瓶子里,水逐渐的升上来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这样的提问:“水上升的原因是什么?”之后要求学生讨论, 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让学生大致的掌握“空间”这个概念,然后再进行提问:“究竟是由于石块重量的关系,还是占据了空间才让水逐步升高的?”“若乌鸦没有找到石块,那么靠别的物体还能喝到水吗?”之后要求学生使用各种物体来进行水位升高实验,同时让学生在实验期间进行汇报:(1)使用何种物体进行实验;(2)在进行实验的时候看到了何种现象;(3)所产生的现象能够证明什么。学生在经过实验,并进行分析以后就能够获取到结论,从而便可深入的掌握“体积”这个概念。
        再比如讲到《同样多》这节课的时候,若想要学生全面掌握“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要求学生摆8个红花,再摆放通常多的黄花,然后分析到底哪种花多。紧接着再改变花的数量来不断的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够加深对“多样化”这个概念的记忆,并全面掌握此概念。总之,学生在经过实验探索以后,能够掌握数学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说,学生通过一次实验探索,要强于教师进行十回理论教学的效果。
五 在知识联系中加强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绝非单独存在的,每个概念都有紧密的关联性,并能够组成整体,最终组建出横纵交叉的概念网。在教师开展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整体性的角度来理解数学概念,控制好概念间所存在的关联性,让独立的概念合理的融入到知识体系里,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比如小学生经常会弄混一些多边形的概念。教师要在进行观察、对比后确立概念间的差别,然后明确概念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全面了解多边形的本质特征,然后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会慢慢的掌握四边形的概念内涵。并还能够在明白多边形特殊性质的同时,掌握它们间虽然有共性,但也有一定的区别。
【结束语】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期间,要通过具体的内容来采用合理的方式,以保证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数学概念,并加深记忆,这样以就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应用能力,从而得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小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19(19):67-68.
[2]马永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析[J].甘肃教育,2020(5):64-64.
[3]陈风腾.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11):72-73.
[4]黄娟.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析[J].广西教育,2020(13):128-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