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艳平
潜江市泽口小学 湖北潜江 433100
摘要:“说数学”是指小孩子通过口头语言叙述出对数学理论的感知、体会和体验的活动。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由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孩子们“说数学”:会说、想说、善于说、敢说、抢着说,从而增进孩子们“说数学”能力的提高,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讨提高小学生“说数学”能力的一些实践经验,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说数学;能力;数学教学;对策
“说数学”这样的活动指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口语叙述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体会和体验的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应在参加观看、实践、想象、求证和全面实践等多方面数学活动时,应培养合理的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明确表述自身的观点[1]。可是,作者在观摩和走进课堂里发现,孩子们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不是回答的内容不合理,就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有些孩子可以清楚地写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步骤,但不能正确地表述出来。因此,孩子们“说数学”的水平需要提升。在教学实际中,本人从下面几个环节探索了“说数学”方法,以提升孩子们的数学口语水平。
1 培养小学生说数学能力的作用
1. 1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课本的编写尤其重视了提供与孩子们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有趣情境与材料。例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时,由于孩子们有限的词汇量以及认识、记忆知识的难度,老师将会切实运用课本里的图画和学习工具,进行的反复引导孩子们读和说,在孩子们认识的前提上进行阅读,接着通过教师说,让孩子们听;让孩子说,孩子听;让孩子们观看了真实的东西后说;让孩子们观看书中插图后说,以各种方式反复地说,且要达到张口就来,孩子们不但掌握了数字的构成,并且进一步对学习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给计算奠定了根基。
1.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我们明白,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口头计算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2]。例如,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是将来学习所有口算和运算的前提,如果掌握的不好,将直接影响将来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孩子们观察算式说问题,训练口语算法,探索最简单、最适宜他们自己的算法。绝大多数孩子均可以较好地进行口头计算,他们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
1.3 有助于培养学生表达数学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孩子,刚进学校,难以说完整的句子,用数学语言叙述一个完整的句子会更难做到[3]。可是,在小学一年级后半年,孩子被要求学会就题中条件与问题不足的“填上条件”,或“提出问题”。为了帮助孩子们打下解答应用题的基础,老师将带孩子们阅读问题,说题,并口头设计应用题,并要求他们不要漏词、加词、说错词,且要连贯地说,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学会利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说一句话。采取长时间反复练习,孩子们逐步掌握了数学语言,这将让孩子在“补充条件”或“提出问题”时,可以用简练的语言讲述完整的意思。并且,这也给编设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无形中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只让孩子们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是说题,这样许多孩子只知道如何计算,不知道如何说,更不知道如何灵活使用。
2 小学生说数学能力锻炼的策略及实践
2.1 老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为了不同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的应激反应,小学中高阶段的学生不但应叙述出数字,还需要讲出计算的原因根据,即解释计算的过程和法则[4]。
小学阶段的数学老师应该对实际问题给予引导,他们不只是仅传授给学生如何陈述数学思想,且能够通过演示的方法指导孩子们想“说数学”。
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两位数的乘除中,举例“40×70=?”,我将首先描述思考的步骤与原理:由于40是10乘以4,70是10乘以7,10×10=100,因此在28之后加上两个“0”即是40×70的答案了。结合这题,老师再出几道题,例如“20×70=?”;“40×80=?”等。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方式,学会其它的问题该如何回答。
2. 2 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说题意
小学中阶段的学生开始做更深入的应用题了,为此,老师们可以结合设置一些口头的问题场景,让学生反向思维,悟出出题者的出题思路和想要考察的内容,达到知己知彼的效果,进而能够准确地做出应用题。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老师尽最大努力采取可视化演示等方法将抽象转化为具体,让问题简化,以便于孩子们找到数字,帮助培育孩子们准确、快速、合理、机智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们找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的过程。
2.3 结合应用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说思路
解决问题的教学它是小学简单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成分。让孩子们说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意味着学生应该用比较合理的数学用语来描述问题的考查情况,分析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设计解决问题的思想[4]。这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阶段三年级学习两位数乘除的应用中,我让孩子说出“陈中买了15个橘子,静雯买的个数乘以5就和陈中一样多了,静雯买了几个橘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看到“乘以”时,他们一般就运用乘法来算;当他们看到“除以”时,他们就运用除法来算。因此,大部分孩子自然会说出15×5=75的式子,仅有极个别孩子说应该运用除法。我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根据条件展开提问:谁在和谁比较?把哪个当作标准?哪两部分构成较大的数量?你能改变叙述方式吗?然后让孩子思考并交换意见,因此加深“比多、比少”的应用问题的认识。孩子们采取交流的方式,他们可以快速知道需要求少的那一方自然是运用除法,并写出式子15÷5=3(个)。当我把它改变成一个类似的问题时,“陈中买了15个橘子。将静雯买的橘子数除以5就等于陈中的数量了,静雯买了多少个橘子?”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准确表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了。采取说出解题思路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思维会更清晰,印象也会更加深。
总而言之,“说数学”不但在教学形式上应该新颖生动,而且在内容设置上也应该合理,为所有孩子留下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特有的思维形式、兴趣和爱好,以及不同的个性素养,老师在设置具体的数学问题时,需要切实考虑孩子们的不同差异,因势利导,基于现实生活,让不同情况的孩子都可以在数字处理过程中获得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1] 朱雪.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 考试周刊, 2018(15):104-104.
[2] 傅培根. 于空间中想象于空间中提升——小学生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探究[J]. 中华少年, 2019(5):104-104.
[3] 苏海滨. 小学数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J].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8,(2):64-65.
[4] 王贞翊. 静待花开——低段小学数学听说能力的培养与思考[J]. 新课程(上), 2016(1):134-134.
作者简介:汪艳平,女,44岁,潜江市泽口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市骨干教师,优秀辅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