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高效的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杨宁
[导读] 这就需要除了提高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外,也需要学生能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杨宁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  528225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在此过程中老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学习态度都至关重要;老师是经过专业化训练的,学生的个性又是多样性的,而初中生恰好是处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都会萌生出想要去尝试的念头。这就需要除了提高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外,也需要学生能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利用微课导入预习,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疫情教学之后,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初中数学相对其他科目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二次函数图形中的动点问题,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运用微课技术可以将抽象、逻辑能力比较强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更形象、直观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也有效的保证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于有疑问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通过具体教具或实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初一上册第一章《认识立体图形》中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在前一天我推送微课到家长群,学生先预习课本的基本知识点,带着疑问点打开微课课件,通过多媒体动画形式展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对成体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其中包含的数学原理、及图形旋转及拆分的操作,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初中数学的课堂该如何在40分钟内更高效呢?那必须是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深度思考,生生互动,深度思辨,把问题的答案层层推导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进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的过程
         要想真正成功的进行数学教学,就必须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的精神,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主动参与探讨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叫他参与知识来源、形成及建立的过程。”这就说明,学生主动参与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才可以让其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及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个概念的形成、总结各种法则及定理、推导公式、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等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讲课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的结论具有大概相同的智力活动,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识是怎样产生及形成的。

三、借助“小老师”帮扶,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现在所有的初级中学,在任何班级都会出现学生的分层,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引导者,要面对全体学生,并要做到教学资源均等;对于每班学生的分层现象,老师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课程标准进行精细化备课,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授课,同时把班级所有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最好的是4位同学为一组,优生帮扶后进生,基本帮扶步骤:首先,课前预习。

必须在预习时在课本上留下预习痕迹,同时完成课后基础的练习题、可以尝试拓展的练习题;其次,课堂的表现。积极鼓励小组中的后进生回答问题,在生生质疑中,老师要进行巡查,参与到学生的思辨中,和学生一起突破重难点,下课后“小老师”及时总结课堂表现的优点及缺点,特别要鼓励后进生;再次,课后拓展练习题。“小老师”指导本组员完成课后作业,同时各个“小老师”之间进行重难点题目的突破,时刻保持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动力;最后,每周老师利用一节自修课对进步幅度比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颁发“班级进步奖”,使班集体每个学生都有共同的荣誉感,同时请进步最大的学生进行分享进步学习方法;整个班集体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劲头,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也被调动起来,生生答疑,师生思辨,一节节这样数学逻辑思维的磨合、冲撞、合一,每节课都有惊喜,每节课都有进步,每节课都是满满的思维流量,这才是数学的高效品质课堂。                        
四、动手实践参与课堂,让数学思维溢出课堂
实践出真知。我在从教的10年里,一直坚信: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让学生自己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初一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鉴于学生在小学二年级已经学过角的概念,我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跳出小学数学的思维模式,所以我就设计了以下3个活动。
活动一:折一折。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角,折好后,让学生触摸顶点、边?尖尖的是顶点,直直的是边。通过直观感受学生就能很快给出“角的定义”。
活动二:比一比。让学生在4人小组中比较谁折的角大? 小组成员们各个都不示弱争得很激烈,我就请学生进行课堂展示。
学生1:对准顶点,再对齐其中的一边,再看看另外一边;
学生2:直接用量角器测量,这样最直接;(得意的表情)
我就利用思维矛盾冲突点,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思辨再次把课堂推向高潮。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活动三:做一做。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利用学具盒的材料制作一个活动的角。请两位小组代表做投影演示,一起将角的两边叉开、收拢,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和两边的长短无关。此时,下课的铃声响起,学生们惊叹道:这节数学课太短啦,这样的数学课太有意思啦,此刻整个课室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但数学的思维流量还在继续......
下课后,几个学生围着我,说“老师,我还发现: 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及卡合的定点可以组成一个角,因为它们有公共的顶点,并从公共顶点引出两条射线,完全满足角的条件”。我说:“你们的思考是正确的,我们北师大版初一给出的是静态角的定义,而你们刚刚提出的钟表角是属于动态角的定义,属于人教版高中的知识点,并且把初中的周角360°扩充到无限角的概念。”同学们各个都很兴奋,原来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么高深的数学知识,看来我们得好好研究研究。
通过这节课后,我经常在反思:通过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得浓厚,用问题推动思维品质,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及能力,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总在反思,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那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的教育理念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热爱数学,能够在数学文化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思维乐趣;我的数学课堂是通过“问题、合作、动手、实践”等方式参与课堂,达到简约高效的数学教学;我的教学方法是讲思路、讲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