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海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郑路中学
七年级地理下册为区域地理内容,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区域地 理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基础,它帮助学生从空间的视角理解和欣赏世界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发展个人的世界眼光,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初中阶段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主要定位于“认识区域”——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即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文化特征、工农业发展、城市交通等方面对区域进行科学的认知。
那么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哪?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印度”一节中的部分内容为例,探讨区域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的设计
[再现课堂导入]
教师展示泰姬陵、恒河、瑜伽、咖喱饭等印度自然与人文景观图片。
师:这些是与哪个国家的有关的哪?
生:越南、泰国、印度……
教学反思:我想要的答案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印度”,同学们回答的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是瞎猜、乱猜,并不知道它们属于印度,对学生知识的狭窄性估计不足。让我重新反思:我怎样才能使课堂直接切入主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修改后的导入]
师: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中印发生对峙。
师:印度作为我国重要的邻国,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哪?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印度,去了解印度。
利用时事热点导入新课,增强教学的时代性,直接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2)印度的位置
[再现课堂过程]
要求学生读图7.34“印度的地形”,找出印度周边的国家、海洋、穿过印度南北两端的纬线。
教学反思:印度这节课基本上围绕着位置——地形——气候展开,同样这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条重要探究线索。教学过程中在找周边的国家上用时过多,没有很好的掌控课堂,该突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却没有重点突出。
[修改后的课堂过程]
在学生自己完成找出周边的国家后,由我引导学生完成纬度位置这一部分。
师:在“印度的地形”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
生:大部分位于低纬度。
师:印度纬度低,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
师: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说印度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
生:北靠大陆,东西南三面临海。
地理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关键,是影响区域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由学生自主完成改为教师引导完成,提高了课堂效率,强调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为后面的自然环境、粮食作物分布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3)印度的气候及自然灾害
师:请同学们读图7.40和图7.41,说明印度经常受到什么自然灾害的威胁?
生:水灾、旱灾。
师:印度水旱灾害频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
师:同学们看“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印度大部分属于什么气候哪?
生:热带季风气候。
师:读图7.38“孟买多年平均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析一下热带季风气有什么特点?
生:全年高温,分为雨季、旱季。
师:我们学过东南亚地区,同样为热带季风气候,请同学们对比印度与东南亚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分析讨论为什么印度多水旱灾害?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师:印度降水过于集中,雨季降水量特别多,易形成水灾,其它时间则降水过少,易形成旱灾。
师:印度降水变化为什么这么大,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同学们结合图7.39“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的风向”完成这个问题。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对印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教学中重视比较法的应用,如“印度与东南亚同样为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印度多水旱灾害?”“印度1月7月盛行的风向、带来的影响”,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更容易对问题的理解,少走了弯路。我在教学中采用“倒叙”的方式,从水旱灾害倒推水旱灾害的成因,突出强调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影响及制约关系。我的预设是能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好的完成了我的设计目标。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确的人地观教育是地理教学中始终贯穿的主线。
教学反思:在追求课堂效率的今天,教师往往会以考与不考来落实教与不教,忽略了对学生正确人地观的教育。中学地理教学中正确的人地观教育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上提出了印度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人口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对学生正确人地观教育的很好的机会。我通过教材上不同的活动“归纳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说说印度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来说明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增长要同自然环境相适应,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反之,人口盲目增长,就会带来一系列的人口问题。通过人口问题的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 二、教学后记
“通过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这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明确要求。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只是学生要进行知识学习的载体,通过学习印度“国家”这一尺度的地理区域,给予学生于渔而不是鱼,要求学生会从地理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例如,要掌握地理要素包含自然要素(如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与人文要素(如工业、农业、文化等),每个要素包含的方面(如位置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各要素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如位置气候农业生产等)。要让学生学会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进行归纳、推理,形成分析地区的思维方法,从中归纳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