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时雨
山师基础教育集团 250000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同时,还要求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根本,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基于此种背景下,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为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运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创新
初中课程体系中,历史教学时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创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新颖性,在此种教学氛围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并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1、创新历史教学原则
初中历史课程,时一门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为广泛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等多方面知识内容。新课改要求学生在理解与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要革新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在进行历史教学创新过程中,教师要紧密依据历史教学多层次性与多方联系性原则。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历史课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内容讲解时,需要将所有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讲述,将历史知识的因果关系,各时代的发展关系、中外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有效梳理与讲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视野角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视野的有效开拓与发展,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历史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2、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实践分析
2.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时,由于枯燥的文字叙述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不足,切历史事件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此时,初中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法,依据课程内容实际以及学生学习情况与心理实际,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假发学生的思维,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体会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所传递给我们的价值理念、爱国情怀以及精神传递。同时,在此种教学氛围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并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好地投入历史学习当中。如,在讲解《辉煌的隋唐文化》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事件设置成一个教学情境,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知识的内涵,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2.2开展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将课堂回归给学生,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教学。在课堂中开展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可以充分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提升。教师将学习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任务的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有效提升学生分析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合作意识,推促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爆发对中国有哪些影响、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起到的作用等,让学生在课下收集整理资料,课堂中分组进行互相探讨,以学生的历史思维来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分组合作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现代信息设备在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为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思路。针对于历史教材内容而言,都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中,体会与理解历史事件所反映的价值内涵。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还是用传统讲解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是枯燥乏味的,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很难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当中。此时,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形式的历史知识转换成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形式,引出本文需要讲解的内容,使历史知识能更加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刺激下,深刻体会历史事件所传递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原始农耕生活》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竞选课程受教,在课前利用互联网在网络上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动漫资料等,然后再搜集一些现代农业生活的图片、视频,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搭配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制作 PPT,设计成多媒体课件,以供在课堂上应用。在进行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播放收集的一些山区、乡村的农耕生活视屏,让学生对农耕生活有一个了解。然后向学生提问,我国目前人口众多,但是农产量足以养活我国人民,但是,在古代为什么就会出现饥荒,饿死人的情况呢?以此引出原始农耕生活。带着好奇心理与浓厚兴趣,学生很好的融入进了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的答案。然后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播放课前准备好的 PPT课件,让学生在农耕工具、劳作时间、耕作方法等方面,对现代农耕生活和原始农耕生活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由于思想落后、科技不发达,农耕生活劳作辛苦、时间长,产量低,让学生加深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印象,正确的理解这段历史事件,并从中感受一下粮食的来之不易。
3、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是新课改教育背景下的充分体现,也是现代教育体系创新理念融入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引进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旨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曾文怡 .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J]. 才智 ,2018 (07):138—139.
[2] 张林虎 . 浅谈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J]. 赤峰学院学报 : 作文教学研究 ,2017(2):49.
[3] 周宗禧 . 初中历史教学创设高效课堂的办法探讨[J].读写算:教师版, 2016(34):147.
[4] 谭维维 . 论新时期改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措施与方法[J].科技展望,2016, 26(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