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康
西安铁一中分校
摘要: 自2019年以来陕西省实行全省统一命制初中地理学考试卷。在八年级下学期地理课程结束之后全省统一考试,既是该学科在初中段的终结性考试,又是高中段入学的参考依据。如何保证通过的同时又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就需要及时在明晰考试依据、清楚考题变化 、制定复习策略,积极调整心态等方面做好准备。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考;备考
1 考试依据与教材现状
2019年陕西省初中地理学考的依据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9年陕西省初中地理学业考试说明》。2020年取消考试说明,只保留课程标准。目前陕西省共采用五个版本的教材,分别是: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星球版和粤人教。
考察四大板块的内容,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基本所占分值依次是:15%、30%、50%、5% 。既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又彰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能力考察。
2 学考题的命题特点与变化
陕西省目前已经进行了两次全省统一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从这两次考试来看命题覆盖全面,难易适中,结合热点,联系生活,稳中求变。
2.1 命题特点
试卷共60分,共30道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 24道选择题共24分,第二部分是6道综合题每空1分共36分。
第一部分的1-3题考查地球与地图部分。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意义, 纬度地区、五带半球分界线,利用经纬网定位说出某点坐标等。4-10题是世界地理部分,主要考察的是世界地理人文和自然概况内容。主要有大洲大洋、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气候、主要区域地形、河流、旅游资源特点等,以及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形成条件等。11-22题为中国地理概况内容,包括中国的疆域、面积、临海、邻国,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等,涉及到经济发展的还有自然资源、农业类型与分布、工业区与分布,部分区域(往往是五个版本共有的区域)的概况;自然地理部分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主要河流的认识。23-24题是乡土地理部分,包括在给出的地图中分析陕西省的邻省、简称、区域内的方位,特色民俗等。
第二部分的25题是地球与地图的内容,考察地图较多一些。主要是地形图、市区局部图的识图,读图、查找信息能力的考察。26-27题是世界地理中区域地理的考察,往往从位置与范围、自然特征(主要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人文特征(本区特色产业、特有经济作物、比较突出的自然资源)和主要的环境问题等方面铺设,具有认识区域的逻辑性。28-30题是中国地理中的区域地理考察,内容往往也是位置概况—自然—人文的顺序,最后一题压轴题往往包含乡土地理的内容。
2.2 命题变化
1)图表的数量和多样性增加 2020年试题中图表共有19处,其中地图13幅,表格3处,柱状图2处,图片1处,较上次考试有所增加;并且增加了地图的类型,如:沿赤道分割的纬线世界地图,半坡地形剖面图,学校附近平面图等。提高了对识图、查图能力基本技能的考察。
2)关注热点和生活 地理学中有很多内容是关注生活的。比如2020年试题中第17、18题关注列车时刻表,乘坐高铁去旅游,乡土地理中的关注陕西知名农产品等生活内容;还有柞水县的“小木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粤港澳大湾区、东非蝗灾、澳大利亚山火等热点内容。表明了地理关注当下,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基本理念。
3)区域地理更加细化 特别是2020年的中国地理部分即28-29两道大题,都是小范围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和辽宁省,在5版教材中都没有专门涉及这两个区域,但是根据题中资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又能解答的问题或许是今后命题的一个方向。
3 他山之石—从北京题看命题趋势
2020年北京试题作为全国的标杆,命题新颖,视野宏大,综合性很强,从生活现象入手,到全球发展变化,胸怀家国,放眼世界。
选择题部分共40道,前28道题都是中国地理部分,以组题形式出现。1-3题是从生活中入手,选择小区平面图和户型图考察地球与地图的内容;4-6题关注人口老龄化和“全面二孩”政策;7-9题是高速铁路的分布与运营里程的增长;10-13题通过医用外科口罩串连起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工业基地分布、垃圾分类这些内容;14-16题是用秋分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引出四大地理区域、农业分布等内容;17-19题以环境污染引入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点,考察读图能力;20-21题以《梦溪笔谈》中的资料考察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22-25题以北回归线串起中国省区图认识、地势特征、地球公转意义等内容;26-28题用扶贫工作这个现实问题引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的考察。29-40题为世界地理部分,分别以国际茶日考察大洲大洋、世界海洋日保护红树林考察等温线图识图能力、袁隆平团队向非洲推广杂交水稻引出非洲气候的考察、极地海冰考察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
非选择题部分共4道大题。41题是北京乡土地理的考察,用云航拍的新颖形式引出北京的文化带和部分景观图,分别考察了北京的地形、气候、河流和人文历史环境、古建的开发和保护问题;42题是综合考察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问题及治理措施,通过云研学方式提出资料,逐题推进考察;43题通过中欧班列引出中欧自然特征对比,欧洲工业发达的原因等考察;44题是中国学生去南美洲阿根廷的旅游活动推介,主要是通过题目的地形图、景观图呈现出了阿根廷别样的自然、人文特征。
从分析可以看出,北京题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低出高走,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对学生和老师来讲,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特别注重知识内在的关联性,综合性,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学要不断地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大、强化知识网络;老师教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开放式知识网络。
4 有的放矢—从试题变化趋势来应对备考
4.1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搭建知识网络
在初中四册地理书学完之后,就开始进入了学考备考阶段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搭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可以按照四大板块的内容分板块和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同步跟进复习的板块—专题,对本块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提升。比如,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和世界区域地理部分,复习思路都可以从位置与范围——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主要自然灾害等)——人文要素(人口、民族、人种、语言和宗教、主要城市分布、交通等)——经济发展(厘清区域突出的特色产业,比如中东的石油资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矿产、巴西的铁矿、澳大利亚的养殖业和矿业、欧洲西部的发达制造业等) 。在此轮环节中还需对重点专题地图进行识图——读图——析图的巩固,并且在局部地图中能够置于其所属区域中来认识自然和人文特征。
4.2 第二轮复习——精选精做,提高答题技巧
将专题复习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利用前面的学考真题,模拟作答。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度,学会自查,排除疏忽造成的错误作答。2020年陕西学考题中,没有正向提问(包括:以下不正确的、有误的、不考虑得、不可信的、错误的、不相符的、不当的、不包括、不属于等)的达到了16道题左右,所以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
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注意书写准确度和卷面整洁度。比如2020陕西学考题中第27题,澳大利亚和巴西都有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能反映两国的是哪一项,由于两国主要在南半球,所以降水较多的月份是11月—次年3月,但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5—9月是多雨月份,因此需要结合题目具体情况来分析。另外,需要注意专业术语和地名的准确书写,对主要地形区、气候名称、生态问题,首都城市等需要练习书写,保证准确,提高得分率。
5 结语
综上所述,师生在复习的时候,需要结合命题依据,把握学考变化,立足教材主干知识。学考考题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适当结合热点、稳定求变。所以,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做题需精,不搞题海战术,做一题,会一类题,稳步提升。考前调整好心态,考场上认真审题,仔细作答,相信自己一定会取得地理学考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