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尖梅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野钟乡野钟中学 553043
摘要:著名的哲学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没有思维的语言是空壳,只是僵硬的文字符号,而无表达的实际价值。英语诵读是学生习得语言、表情达意的过程,自然离不开思维的介入。”将思维融入诵读,边读边思,边思边读,形成思维性诵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达到培育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诵读教学;思维性
引言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英语是一门语言,它需要用口语来表述。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目标语言,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认清当下的时代发展趋势,并且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英语的综合素养。
一、思维导图,思维引导
思维导图,是表述人类散发性思维的引导工具,可以形象的展现出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景象。它的图案是以大脑神经元形态为基本特征而构成的,类似大纲性的规划方案。它协助人脑将联想与现实相连接,用思维与现实联动的模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导图结的构清晰,直观明了的特性,恰好适用于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这需要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一边进行文章划分,一边制作逻辑严谨,结构清晰的思维导图。这样不仅使阅读高效的进行,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提高并加深记忆力。例如:在进行“Howcanyoubecomeasuccessfullearner?”这篇文章的学习时,首先找寻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出中心句:“学者应有好的习惯”。之后,以中心句为关键,对细节内容进行分层概括:分别列取“面对所学的东西应有兴趣培养”,“在练习中错误的学习”,“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学习技能”,“积极提问”等总结句,写在思维导图的枝干上。学生需要在每个总结的句子后添加相应的关键词,明确段落主题。这样他们能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中,归纳出文章的层次,并可以按照树冠生长的图案形式,梳理出英语词汇的逻辑。
二、利用复述等诵读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输出能力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于实际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平时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实际运用时却捉襟见肘,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坚持采用复述等诵读方式。诵读课文是一种输入,而基于课文的复述是内化后的输出,是在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的基础上,将输入的语言知识加以整理,通过理解用自己的话有重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创新,是学生读、说、写综合能力运用于实践的体现。笔者坚持通过开展复述活动,促进学生内化、巩固所输入知识,并转化为综合语言表达的有效输出,从而实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在课堂上,笔者经常采用提取关键词、提问、拟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复述。例如在教学仁爱英语七下Unit7Topic2SectionC时,笔者这样帮助学生提取文章的关键词并构建思维导图:(如图所示)
如此进行关键词的提取和思维导图的构建,旨在为学生搭建语篇复述的支架,帮助学生建构词与句、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关键词的引导下回忆语篇内容,进行语篇复述,这样给学生组织语言提供了帮助,大大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发展了学生语篇输出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语言思维,语言创新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毕竟,在大脑中进行的马行空奇思妙想的脑内运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属于每个人的绝对自由权。也就是说,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去勇敢的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在不寄予指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这样每个人的想法就各自独立,答案也各不相同。这一教育方式的出现也充分体现了教育机制的创新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阅读教学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学生们对知识的积累也比较欠缺,这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对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丽娟.应用思维导图,优化初中英语教学效果[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10-212.
[2]廖佳英.基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群文阅读模式探索[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66-568.
[3]黄芳.思维导图高效课堂——试析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2018(1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