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应用教学中的“获”与“惑”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陈林秀
[导读] 教育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式的教育——培养自学能力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本意。作为一名教师,这也是我所追求与期盼达到的教育的理想状态。
        陈林秀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新城第二学校

1 引言
        教育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式的教育——培养自学能力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本意。作为一名教师,这也是我所追求与期盼达到的教育的理想状态。一直很迷惑,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曾尝试着让学生回家预习“数学书第几页”,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学生往往只顾看图而忽略了对该学内容的兴趣,或者预习后提早知道了学习的内容,便以为自己全懂了,洋洋自得,便失去了对新课探究的兴趣。他们的自以为是,影响了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而且,对这样的预习学生往往不予重视。以致预习流于形式,成了空头支票。古人云:"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可见预习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有效的预习,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追求,增强对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 执教《年月日》带来的反思
        一次执教《年月日》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学案导学的重要性。我执教两个班的数学,在(1)班上课前,我布置他们预习,回家自学书本46--48页。课堂上先让学生观察年历,找出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31天和30天的月份。从而得出大月和小月的月份。接着学习平年闰年的知识和有关练习。学生貌似都会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可在练习反馈中,学生掌握得也并不太好。我不禁反思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明明已经布置学生回家预习了呀,可为什么学习效果这么差呢?究其原因,这样的预习作业形同虚设。基于以上思考,在(2)班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有效预习。我给每位学生发一份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预习。
        《年月日》学案设计如下:
        3 学习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观察历年年历表,推导出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特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难点:
        判断平年、闰年是学习的难点。
        4 学习过程:
        4.1 预习导学
        搜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对年、月、日了解有多少。
        4.2 课中导学
        4.2.1创设情景,问题引入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同时,地球还在不停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大约是一日.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2.2自主学习:
        谈话:出示年历卡,说说通过年历卡,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
        4.2.3小组合作探究:
        (1)拿出自己手中的年历卡,分组观察、讨论,找出年历卡中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
        (2)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4.3 精讲点拨 内化提升
        二月份是28 天的这一年,人们把它叫做(      )
        二月份是29 天的这一年,人们把它叫做(      )。


        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几个特殊月?
        歌谣记忆每月天数:
4.4 巩固练习,反思评价
        (1)2年=(     )个月   
        48个月=(     )年   
        (2)五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3)( )月( )日是国际儿童节;( )月( )日是国庆节;( )月( )日是我国的教师节。
        (4)一年有(   )个季度,每个季度有(   )个月。儿童节在第(   )季度,这个季度有(   )天。
        学生利用学案通过有目的的预习,知道国庆节、儿童节、教师节的具体时间;大月和小月有哪些月份,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能根据拳头和歌诀来记忆大月小月。而学生真正不懂的是:判断闰年和平年的方法为什么除以4或400?上课时,针对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我让他们分小组在班里汇报,学生学得很主动,连一些后进生都跃跃欲试,想把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现给同伴看。再由同学或老师对他们的疑难问题进行释疑解惑。看到一张张苦瓜脸,因为解决了心中的困惑而笑逐颜开。通过学习,学生不禁司空见惯的年月日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学问。他们学得兴致盎然,练习反馈也不错。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老师,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在不断的追问中,我发现一般的预习,学生没有养成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致使课堂效率不高。
        于是,我做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导学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小课题探究。在探究中,我发现,学案导学--可以让数学学习更精彩,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学案所具有目的性和指导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在课堂教学试验过程中我觉得导学案教学和传统教案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突出“学”和“导”——即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当然,在进行导学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会学”是目的,教师“导”是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明确目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我在实施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但也遇到了很多难题。
        首先,是学案的编写。
        这一环节对教师要求较高。学案导学中学案的编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是教案的简单变形,更不是作业的变形,而是遵循学生认识实际的教案、作业、方法、思维等的综合。它要求准确的学习目标作为学生学习的航标;它需要简短、有力而又韵味十足的结尾;它更需要引而不发的问题供学生讨论、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比过去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由于个人精力有限,水平有限,因此,在编写学案时通常是上网搜索,然后将搜到的学案进行适当的改编变为己用。
        其次,是课堂教学阶段的“导”和“测”。
        这一环节是以案导学教学模式关键,是实现让学生“学会学”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怎么引导?在实践中很难把握。我经常走进两种误区,1、假导学案,真练习。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导学案内涵,没有把握导学案的实质,就徒有练习的功能,使导学案失去了应有的价值。2、高质量,低效益。在以案导学的过程中,有时候课前学生完成了导学案上的所有内容,课中师生对答案,只是依据课本内容进行查找一些事实性素材或课前有的学生做完了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有的学生没有做完,课中教学又不能分层进行,无法保证效果。
        以案导学只是在探索过程中的一种模式而已,导学路上“惑”与“获”如影随行,且思且行,且行且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行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是为了促进有效学习、为了学生快乐学习,我一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