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圣
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 271000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课程标准不断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教师教通过文学素材的阅读和研究,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文史融合;材料阅读教学;
引言
历史是人类发展进程的记录材料,历史学科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总计经验,从而更客观地解读现代社会,分析现实问题。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创新历史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做到以史为鉴,以史育人,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部门积极提倡的培养目标。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提出: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其目的在于回归教育常态,回归教育本真,为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服务。核心素养提出“以人为本”,让青少年受到的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形成具有批判思维的判断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表达和阐述,通过学习的过程和感情、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品格和能力。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接收能力和思考模式,判断事件、人物的态度的总体表现。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按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展开教学,课堂形式大同小异。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通过文史融合的阅读材料,可以丰富历史课堂内容,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学科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历史教学观念老旧
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因为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授课中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重点反复地单向地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降低,只是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中的一项科目,背熟考点即可,对历史学科重视程度不足。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们能对人类历史有初步性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眼界,学习历史中古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传统历史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强
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能力越来越重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历史知识学习的主要参与者,而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所以素质教育模式下历史课堂不仅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还要将历史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将历史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后果相匹配,提升历史知识学习的实际效果。但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讲授僵硬化,有部分教师只是对课本照本宣科,并没有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升历史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夯实学生历史基础。
三、文史融合的材料阅读教学应用
(一)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分析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认知历史过程,而且要训练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对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学习。教师通过文史融合的材料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教师通过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当下的社会形态,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湖心亭看雪》,引出作者使用“崇祯五年十二月”动荡时期来对前朝的怀念,让学生对朝代变迁对世人的影响等进行深度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是历史教师重点引导的方向。教师通过介绍京杭大运河,引出隋炀帝虽昏庸无度,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影响至今的壮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查阅文史资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隋炀帝的观点,引导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在阅读中得到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二)在满足教学进程的情况下,对课内外历史知识进行拓展
课内外知识拓展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安排学生们收集资料,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的观点和评判,不能人云亦云。如秦始皇嬴政虽然采用法家对国家进行统治,焚书坑儒,以及用大量劳动力修筑长城,但是修筑长城为抵御匈奴外族入侵,保护中原文化发展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且其统一度量衡、钱币、文字,设立郡县制,对加强国家的管理和中原文化的统一需要给予肯定,让学生面对历史,尊重历史,也要注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两面性,敢于质疑和运用自己寻找出来的史实资料,对传统观点进行评判质疑,拥有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能力。
(三)把握史学的新范式,全方位分析历史问题
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加强对史学新范式的把握,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有效归纳,加强知识的梳理,能够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初中历史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当前新的史学观主要包括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的,因此初中学生应该立足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文明史观相对来讲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人类文明不仅仅包括物质文明,同时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能够加强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联系,重视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建设,同时教师应该注重以生产力作为主要的标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现代化史观的关键所在,主要体现在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两个重要的方面,同时在全球史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使学生理解世界各大洲之间联系的关键性,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课堂中阅读文史材料,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是指对历史知识和事件的感知能力的建立。学生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基本认知,对长期的历史学习就非常困难,无法深入学习。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运用文史类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一定的历史背景。
结束语
初中历史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史材料,增强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由此提高教学效率。文史融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历史的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边维娜.初中历史教学成效提升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20(13):91+93.
[2]纪海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探析[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贵阳会场)论文集(一).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43-45.
[3]李阳.试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20(06):21.
[4]齐美玲.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与信息技术的结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2):46-47.
[5]王晓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策[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