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杨莎
[导读] 自古以来,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美术
        杨莎
        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京博希望小学   
        摘要:自古以来,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美术。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美术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术具有独特的语言,对美术教师来说如何引导孩子们对美的感受,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新课改教育背景下,要求孩子们多样化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基于现实生活,帮助学生们发现日常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教学中获得美的享受,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本文就从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现状,以及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意在给美术教育工作者们的美育工作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对美的理解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提升孩子的审美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美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的审美标准比较模糊,对事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美术教学工作中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知识的学习下,使孩子们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说过:“美术教育家们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鉴赏能力,培养对美的感受,而且他们也关注通过美术作品讲述的故事,进行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美术老师常常都是一个人要教好几个班的美术课程,一般较小的孩子,比如一二年级的同学,会在美术课堂上表现得很积极,但是到稍微高一点的年级,学生在美术课上会没有那么活跃,参与度与也不高,对美术的审美能力有些退却。这种现象既是美术老师对美的意识传输不够,也是孩子们对于这种非必考科目的不重视。为了避免这种普遍现象继续“繁衍”下去,在小学阶段的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美术审美意识,只有这样一致延续下去,这条教育之链才不会断开,孩子们的审美意识才会得到重视,得到培养。正确的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方向,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孩子们在美术教育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趋于形式化
        考试作为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大多数家长会以此作为需要努力学习的依据。因此,从小便把注意力放在像语文,数学这样的必考科目上,忽视对美术的学习。近年来虽然新课改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和家长对美术课还是没有放在心上,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小学,根本没有意识到美术的重要性,教育观念落后。开设了美术课的学校,也是把它当做学生玩乐的课堂,不给学生教授美术知识,让学生自习其他科目,或者看动画片,趋于形式化,美术学科教学观念严重落后。?
        2、教学方法老化,效率低
        由于对美育教育观念的缺乏,学校在美术教学器材方面也不够重视,采购得本就不多,有些是采购来了也让它们在库房吃灰,运用得少,所以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时的教学方法比较老套,教师是单一的主角,只利用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余地,老师只是一味的单方面灌输知识;或者就是让学生们自己涂涂画画,没有系统的知识去引导它们。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对美术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严重的忽视了孩子们内心对事物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需要,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三、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美育工作品质得到提升,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认真的把握小学美术的学科标准,现行的美术教材是孩子们学习的基本媒介,教师要对教材深入解读,制定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系统的安排美术课程。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是可供借鉴的教学用具,美术教学需结合学生需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呈现,引导孩子在“文中有画、图文结合”的艺术情境中,对构图,描色,造型等等美术知识进行学习。这对丰富孩子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经验有一定的帮助。
        除了借助多种教学媒介,美术教师还要创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块,开设美术教与学的新方式,比如给古诗配画,画配诗,连环画,剪纸等等内容,保护好孩子们内心天然的诗情画意,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方法,以开启学生生命和智慧的源泉即为妙法和上策,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自由、健康、和谐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然美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源泉,因此,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观察自然和感知自然开始。只有对美产生真实的感受,才能自主参与审美能力的赏析。大多数小学的美术老师,喜欢理论知识的讲述,而很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美术并不是只有随意的涂抹绘画,更多的是源于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有句话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少了双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到处都有美的存在,不管是喧闹繁华的大都市,亦或是幽静恬适的村庄,到处都可以让你有不同的对美的感受。
        只要用欣赏的眼光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美便随处可见。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主动去观察生活中一切具有美感的事物,将真情实感融入在日常学习中,审美就是对于美的欣赏,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欣赏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感受,不要扼杀他们的童真童趣。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进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蝴蝶身上的线条像玻璃,会在阳光下发光发亮,比如太阳红红的像个火球,比如油菜花一片片金黄色像瀑布……这些都是审美能力培养的课堂,孩子们能渐渐感知到审美意韵。
        3、注重课后美术评价,延伸美术含义
        在小学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失美术评价这个环节。为了增加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美术老师应该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让孩子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再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分析、评价,给他们增强自信心,让他们勇敢的展示自己,多用鼓励、正面的语言去肯定和表扬他们,特别是对生活中某个事物的欣赏时,要帮助他们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建立以后学习的动力。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开设课外课程,带孩子们到外面去欣赏美,有助于加强美术含义的延伸。比如去一些歌剧院,石窟艺术,故宫等地游玩,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先贤智慧的结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们讲述这些建筑的美学意义,在拓展视野、陶冶情操的同时,有效培养和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孩子们也可以自由讨论自己对这些事物的造型设计、线条、颜色的理解,在不断的游玩和交流中,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美术教学课程是需要学校和家庭都引起重视的。要从每节小小的美术课开始,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孩子的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如何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发有趣的教学,要做到有趣,实在,灵活,提升孩子的思维活跃度和参与积极性。学生要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气质。不仅是要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还要引导小学生发现美术别具一格的吸引力,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去识别美、辨别美、发现美、感受美,为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蓉.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措施研究[J].教育科学 (全文版) :00197.
[2]张莉.?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 美术教育研究.?2015(04)
[3]左媛媛.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16) :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