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育探析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 康江林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展,学校和教育部门对中学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康江林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3611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展,学校和教育部门对中学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多强调对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的提升。在素质教育的总体推动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水平,培育良好美育情操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学阶段美术鉴赏课程开展的实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以期为我国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审美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学教学中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视力度不断增强,美术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人文情怀的培养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部分中学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对美术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美术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照本宣科地对原有作品进行模仿,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美术作品缺乏鉴赏能力,自身的审美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新课标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1]。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反思中学美术教育中现存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促进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一、中学美术教育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并不以专业性的美术技能教学为主,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有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实际上,很多美术作品都与作者所经历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其中也蕴藏着作者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直观感受,充分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美术作品在给中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的同时,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是学生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窗口。因此,加强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从而通过对名家画作的学习和鉴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实现学生的各学科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美术教学的关键来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够充分调动中学生敏感且丰富的内心。一方面,在美术作品的学习欣赏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带入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同艺术作品结合起来,从中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学习欣赏,学生还能够有效学习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实现技能上的提高。无论是对作品的感悟或是对画技的学习,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感悟世界。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问题
        (一)教学方式落后,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改革以来,与语文等传统学科相同,教育部门和学校美术教学的重视力度逐渐增强,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得到了新的提升。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开始逐渐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设备,采纳了新的教学方法。但整体来说,现阶段的美术教学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讲授为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侧重于对美术理论和教材知识的讲解。尤其是对于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学生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来说,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在课堂上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让学生得到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否则,教师仅仅依靠枯燥乏味的说教既不能加强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同时也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原有的兴趣。
        (二)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的感受为主,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到学生的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来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在教学中主动性的发挥[3]。比如说,在绘画练习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在课程之初就要求学生创作出难度较高的作品,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十分吃力,有的学生因为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直接就选择放弃。然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到学生学习热情的缺失,依然兴致勃勃地向学生强调绘画的要点。这种教学方式最终只会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并不会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加强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参与感。

        三、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一)实施个性化的审美策略,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青春期的学生对于自我个性的追求十分强烈,也有着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的渴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让学生有发挥自我的空间,从而体会到知识学习的快乐。美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具有的独特魅力。千人千面,不同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学生在面对同一幅美术作品时,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尽相同。因此,美术教学也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不同之处,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安排,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任何一名学生都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批评。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如果教师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全部学生,就会泯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制定不同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艺术修养。
        (二)结合学生基础实际,组织多样化审美活动
        对于普通中学来说,开展美术教学并非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也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扎实的美术基本功,能够创作出惊艳的作品,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提高学生对艺术之美的欣赏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核心思想,应当为学生选择出合适的作品让学生开展多种类型的欣赏活动,也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欣赏时间。虽然新课标美术教材中增加了雕塑、建筑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然而,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有限,并不知道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也不明白该怎样赏析一幅艺术作品。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掌握科学的欣赏方法,从而指导学生能够透过艺术作品的表面看到其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从中感悟到美的本质,实现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课内课外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审美素养
        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创造性再现,美术作品也一样。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通过对生活中的现实素材的有效提炼,并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构造出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之中发掘世界之美。不见高山,也无法描绘出山的高远;不见大海,也无法描绘出海得辽阔。因此,教师应当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原生态”,感受生活中最朴实的烟火,从而在自然界,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对美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在现实世界中提升审美素养。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带领学生以身边的人和物为主题,发掘校园生活中的美,感悟身边的美好。比如迎着朝阳升起的五星红旗、校园花坛中绽放的第一朵月季花、道路两侧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图书馆门前的早春樱花、食堂打饭的工作阿姨,清理垃圾桶的清洁工等,这些学生最熟悉的场景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具有冲击力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应当跳出书本,带领学生走进现实世界,从现实世界中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熏陶,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刘文青. 新形势下中学美术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3):246-246.
[2]张海杰. 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J].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C), 2019(4):49-50.
[3]袁雷. 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4).
[4]王双双. 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 文存阅刊, 2018(15):56-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