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燕羽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一小学 325600)
摘要:当代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中,体育训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本人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本人所在学校就小学体育训练队管理工作中现存问题,分析优化了小学体育训练队的训练管理方法,旨在提升小学体育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体育训练队;管理方法;人才
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中,组建体育训练队、开展体育训练工作属于持续性事业,要求体育教师加大训练队管理力度,在训练及训练队管理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及体力,不仅要确定训练项目、训练难度及训练周期,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还要发展和壮大体育训练队伍,提高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认同和配合。本文分析了小学体育训练队现状,提出了训练队的训练管理方法的探讨。
一、小学体育训练中训练队管理现状
(一)体育训练队训练时间有限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虽然现阶段小学最迟于16点左右放学,但由于升学的压力、家长的重视导致学生学业的繁重。大部分学生会在学校学习结束后参加各类课外辅导班的学习。除去课后作业时间,能用于体育训练的时间所剩无几。此外,体育的各类比赛耗时较长且经常占用日常上课学习时间,学生、家长对此顾虑颇深。
(二)学生家长支持力度不足
小学体育训练中,大部分学生家长对于组建体育训练队均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如果参加体育训练队会减少学习时间,学生家长均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担心体育训练使学生分心,从而影响学习成绩,进一步加剧了体育训练队生源问题。
(三)学校体育训练设施不完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体育训练设施是训练队的物质保障,想要训练成绩快速有效地提升,需要训练场地、训练设备和训练手段相互配合。如体育训练场地,若田径场地过小,会导致长跑训练的滞后;若篮球场地不标准,则导致篮球训练不顺利等,若体育训练设备老旧或不完善,如篮球架老化、乒乓球网缺失、起跑器陈旧等同样会给训练带来不小的阻碍。
二、小学体育训练中训练队管理方法
(一)明确体育训练队的分级管理系统
学校体育训练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员的教育、训练和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学校层面的参与和引导,会让学生、家长和教练老师更加重视训练过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教导处是学校训练队的行政管理部门,分管学生信息和人才输送。大队部和体育教研组是执行部门,落实日常训练工作。总务处是后勤保障部门,为学生训练、比赛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让训练队的学生及老师无后顾之忧。学校领导、班主任时常关心运动员的训练情况,提高学生的被重视感,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
(二)提高体育训练队的后勤保障服务
后勤保障不仅指的是点心、比赛装备、比赛住宿等保障,这些方面一般学校都执行地较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生活、学习的保障,学校训练队的最大困扰是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冲突,尤其是每次外出比赛所落掉的课程是学生和家长最大的烦恼。
学校应鼓励任课老师为训练队学生单独补课并给予一定的津贴,从而解决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这才是真正减少家长烦恼、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的良药。
(三)做好体育训练队的宣传推广工作
组建小学体育训练队,开展体育训练时,体育教师需结合体育课程安排进行宣传推广,以全体学生为基础,灌输体育精神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校利用喜报、广播、公众号平台等形式对学校训练队中为校、区、市争光的优秀运动员做及时的宣传和报道,加大普通师生对训练队的了解。选取年度优秀运动员进行专题报道,树立榜样形象。
对于符合参加体育训练队条件的同学,应鼓励其参与。对于身体素质不符但兴趣较浓的同学也可参与,以他们的训练热情来提高全队训练的积极性。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训练目标,提升学生体育成绩[3]。
(四)做好体育训练队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开展小学体育训练时,体育教师要在传授训练技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观察学生心理状态变化,使其以积极心态面对训练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良性竞争意识。日常体育训练中,体育教师可结合学生特点,定期开展小组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意识,促进学生间合作。在小组比赛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胜负,及时调整赛前、赛中、赛后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高抗压能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五)完善体育训练队的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相关体育训练时,应结合科学运动量及运动周期确定运动强度,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循序渐进,逐渐由低强度运动过度到高强度运动,以完成训练目标。若出现超负荷训练问题,小学体育教师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利用自然手段,保持运动过程中的负荷节奏[4]。并指导学生逐渐恢复正常训练。此外,在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需多元化运用训练手段,指导学生进行科学体育训练。
(六)发挥体育训练队队员的示范作用
鼓励参与体育训练队的学生参与训练的同时保持或提高文化课成绩,并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学校专门设立如“十佳运动员”、“体育道德风尚奖”等,以鼓励表现优异的运动员。将文化气息引入训练队内,组间成员相互支持、互相鼓励,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团队荣誉感。
(七)提升家长对学校体育训练的配合程度
由于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因此反对学生参加体育训练队。通过对训练队的良好氛围的创设,加强对往届训练队成员的优秀成果展示,并加大对学校训练队的宣传,再让家长了解到合理的体育训练对于学生长远发展及身心健康来讲至关重要,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即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又可放松学生大脑,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从而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体育训练及文化课学习同样重视,让家长安心、放下芥蒂,配合学校训练队管理工作。
结束语:
合理的体育训练队管理方法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师需为学生打造良好体育训练环境,明确训练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确定体育训练计划,全面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为更高一级学校或训练队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榕.论体育强国和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关系[J].拳击与格斗,2018(1X):63-63.
[2]房玉阁.对小学体育训练队训练和管理的探讨[J].中华少年,2018(36):281-281.
[3]张炳华.对小学体育训练队训练和管理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88-88.
[4]钟小燕.长沙市城镇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运动,2015,(3):62-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