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飞
安徽省颍上第一中学
摘要:在社会和经济社会形式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面临着与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和环境退化有关的严重挑战,必须走上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生态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两年半”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和外交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一系列重大政治错位后,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果。习近平同志在十九次报告中表示,加快生态系统改革建设美好中国是可取的。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生物学不仅给学生带来了环保意识,而且还带来了生物知识的灵活应用及其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高中生物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中生物;渗透;
引言
环保意识渗透与高中教育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体系中也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理论知识,还应该对其思想和观念进行积极的熏陶,使其逐渐形成生态意识,并能将这种意识反映在实际生活的一些行为当中。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到生态意识的重要性,并采用合适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与该文明所在时期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评判一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关键就是对人们该时期的人生观、伦理道德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衡量。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仅仅是一味地索求,还涵盖着不断地建设与发展。所以,爱护环境、维持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就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本前提。人类将开拓生态环境与维护生态环境有效地统一起来,以此来发展与建设大自然,协调人与环境的融洽相处便成为了人类不可推卸的职责和崇高神圣的使命。
二、生物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倡导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的新型教育模式。生物作为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广泛,更与大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的生物教师要想满足目前教学的要求,就要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不断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索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
(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由于中学生的智力往往较成熟,他们对环境的自我评估尤其脆弱——这是综合能力建设的关键阶段。同时,在高中生物过程中,教师们希望通过不仅改变传统的教学态度,而且将新的教育方法和学习内容纳入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生态文化理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可以通过使学生更灵活地运用和理解自己的具体生物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三、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态意识教育相关内容
教材是高中生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其中包含很多体现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
高中生物教师在向学生渗透生态意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合理利用教材,带领和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挖掘教材中关于生态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使生物教学的意义得到突显,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生态意识。
(二)利用生物知识,进行生态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利用生物知识去分析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融合生态教育的理念,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态知识,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而人的呼吸作用要吸收O2释放CO2”这个知识点渗透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具体的生物知识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生物知识进行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能利用生物知识去解决生态环境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形成,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生物综合素质。
(三)借助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环保的执行力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是非观念和行动力。如果我们只是开展理论教学,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力,方可真正提高学生的环保执行力。故此,笔者以为我们还应该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它们既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能促使学生维护环保。例如,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的人口影响”的内容教育,我们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关于“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的小组讨论,不仅可以将学生分组,而且可以通知校外的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阅读环境杂志或环境史,以讨论“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的主题。本次课外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并通过课外活动开展了有效的环境教育。
优化教学设计,强化生态意识
教学设计是开展生物教学的基础,教师一般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导入,加强学生对具体生物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生态知识的认识。例如,教师在讲授《群落的演替》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设计让学生就“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这一问题搜集一些相关的实例,由学生在课堂上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加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了解,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供了条件。
结束语
总之,生态教育已经是现代教育的新领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保护环境的态度和环境价值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承担起自己对社会应尽之责,这也是教育的责任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薇,房岩,孙刚,刘聪.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科技视界,2020(23):160-161.
[2]梁雪红.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42-43.
[3]李加政.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观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4]王兴东,陈壮.浅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现代交际,2018(04):221-222.
[5]吕会会.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现状和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