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琼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00080
摘要
所谓校园欺凌,也就是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攻击,让受害者感受到痛苦的行为。校园欺凌不仅常发生在教室、宿舍、厕所等校园之内的场所,也出现于课外活动、放学途中等校外场合。由于校园欺凌不仅对被欺凌者而且对欺凌者本身造成长期的心理伤害,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人格发展和正常社会化进程,所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研究校园
欺凌的成因,以便找到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校园欺凌;学生;身心健康
一、引言
2016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通知表示“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
二、案例分析
无数次回顾时,我还是无法将用无比坚定的语言把一切侃侃而谈的她和校园欺凌联系在一起。
提起采访她的个人经历,爽快答应的同时陈年(化名)表示——她不需要任何评价!
“这可能是我的雷区,虽然不会很生气,但会觉得被冒犯。如果没有经历过的别人的经历,无法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有资格指手画脚?自己的自以为是最好藏在心里,除非确实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 这也是陈年对于她所经历的校园欺凌的一种态度:“我知道一些人是没有恶意的,但我真的不觉得那些没有得到我认可的人可以对我指手划脚。他们怎么会懂我呢?”,陈年浅笑。
陈年认为她的事很典型的像日本的校园欺凌,因为理由是一样的,就是不合群。从小成绩优异,才艺获奖无数,刚刚拿到市三好的她刚进入初中,思考问题很纯粹——要到这个“人才济济”的学校去探索一番!可来到学校不久,陈年选择了主动退缩。
“当时心里可能有些瞧不起周围的人吧,学校完全没有学习的氛围,大家整天就在讨论一些娱乐八卦,恨不得弄出场青春校园疼痛恋爱狗血剧来。英语老师第一天上课就把单词拼错了,虽然后来她对我还是挺好的,就觉得环境太差了,恨不得转学,有点嫌弃别人”。
带着失望,陈年成为了住宿班中唯一一个走读的学生。她很少主动与大家交流,每一天都在想着怎么考出这个“鬼地方”。最初,这并没有影响到陈年,她的成绩依然优异,但也开始引起一些老师和同学私下的讨论,觉得她有个性、有思想。
那时候的陈年基本不关心学校里的事,大家都成群结队或者俩俩结伴同行,只有她独来独往,在保证礼貌客气的同时却始终有一分疏离。然后她开始被逐渐告知,同学们经常在宿舍讨论她,还有谣传她出入别墅区的。
“你说扯不扯?”陈年无奈的哭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整天心思都放在我身上,什么话都能说出口。一开始我也就听听觉得无所谓,于是之后主动接近我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一天,陈年的某个老师突然课下找到她,给她推荐了一本书叫《乌合之众》,还没有看过这本书的陈年没有懂老师的意思。陈年只觉得奇怪,接着老师对她说了一段话。她说:“你想事情总是很深。我知道优秀的人自然锋芒毕露,但你能不能收敛一下自己的锋芒呢?能不能对周围的人 降下一些‘悲悯’?”
“要是你听这些话肯定觉得莫名其妙吧?同学之间能有什么悲悯啊?现在仔细想想,我真的做了什么吗?我真的伤害到他们了吗?这是我的错吗?”
可当时常常思考自己有没有在做正确的事情的陈年却陷入了反省,那时候周围人的评价和她的自信让陈年认为自己真的是个“绝对的强者”,而自己的表现真的伤害了别人。于是她开始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做的太过了,为什么把无关无辜的人牵扯进来。陈年好像被周围人的评价紧紧包裹住了,像是身上无形的枷锁,甚至被老师攻击私事。
“一开始莫名其妙,想不清楚,自然而然也就开始责备自己了。”
当然,陈年也曾拼尽全力想去解决,但她发现自己的事情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我也不是超人。”陈年自嘲着,“但我希望你不要把我的抑郁症和欺凌扯上非常直接的关系,那时候的事实在是太复杂了。”
造成她低靡的原因不仅是学校,家里也有。生活突如其来的变化太多也太大了,陈年一时间无法承受。周围人的行为让陈年逐渐迷失了自我,被评价久了,陈年开始觉得他人的评价才是主体,才是真相。
“老师也有说很过分的话啊,真的是很过分的行为。”
有段时间陈年生病没去学校,自然也就没交作业,直到她回到学校。由于上一节课老师拖堂的原因,陈年没有将作业及时交给这节的任课老师P老师,而老师就在那节课大家写卷子的时候跟陈年说了一句:“我知道你很可怜,你家人也很可怜,但可怜不是你偷懒的理由。”一瞬间,陈年整个人摇摇欲坠,不知道怎么就呆住了。“我很生气,要是以前的性格我就掀桌子骂人了,就是不上课走出这个学校我也不管。反正学校这么看重我这个学生,他们不请我不给我道歉我就不回去。但是现在一对比,更过分的根本不在这。”
为人师表?
“我现在是不是和小时候的性格很不一样?”陈年突然问,“算了不说这个了,我继续吧。”
那天中午,陈年下楼去食堂,大概十五分的时候遇到了P老师。老师让陈年十二点二十去教室等她。陈年说,那时候老师看出来了她还没吃饭,而教学楼在五层,食堂地下一层,和教学楼离了八丈远。
“她显然是故意的。当时我觉得,很好,你这是在找事。所以就不慌不忙,按照正常的速度吃了饭上了楼。
”
等陈年上楼到教室的时候已经十二点二十五了,班里一个人都没有。陈年还奇怪,P老师怎么不见了,但也没多想,拿出了单词书开始背。过了一会而,班里逐渐开始有了同学,老师气冲冲的走进了教室,看着陈年生气的说:“我让你二十到我办公室来,你二十五还坐在教室里,你这是不尊重我啊?跟我走 !”快要走出班门口的时候,还在其他人面前大声的说,“我知道你很可怜!你家人也很可怜!我可怜你你居然还这样!知道么?人是要懂得面对困难的!”
陈年说,她当时也不知道怎么了,心里连咒骂她一句的想法都没有,想着老师叫她去办公室是为了补课的陈年以为这就完了,没想到老师紧接着说让陈年把她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从小到大没有被叫过家长的陈年看着P老师站在年级每个人都会经过的地方:中午吃完饭,在卫生间、办公室、各个班级和楼梯的交界处,恨不得所有人都看见她在给陈年母亲打电话。
三、校园欺凌官方解释
据了解,国家尚无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与区分。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主编徐久生在《“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概念重述》[1]中对两者进行区别;他根据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2017年1月发布的《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Report) 中“校园暴力包含欺凌(包括网络暴力)、心里暴力(包括言语虐待、口头谩骂、语言暴力)、性暴力(包括强奸、骚扰)、身体暴力(包括体罚);得出,“校园暴力属于显性的触犯法律行为,而欺凌则具有隐蔽性;暴力伤及躯体,而欺凌却伤害情感与内心。”
教师欺凌是由于“当国家赋予教室教育教学权与惩戒教育权时,教师通过绝对占用知识至高权威决定了师生之交往的天然不平等性。当教师滥用惩戒或肆意体罚是学生产生一种学校在情况下默许暴力或欺凌的错觉。”[2]
比预想的要健谈是整个采访完成后最大的感触,之前甚至不断犹豫该如何开口,是否能够得到想要的答案,但好像一切担心都变成了没有必要的。我也反思不该一开始只把她当作一个“怯懦”的小女孩,从此刻起完全改观。她比其他人更有自己的思想和这方面的理解,也不断带给我惊奇。
和陈年聊起她理解的校园欺凌,大概可以分为两种:心理上的和物理上的暴力。陈年举了两个实际的例子:“有一个女孩子,她受到的主要是行为暴力。因为老师不喜欢她所以跟班里同学说不要和她接触交往,后来学校里的一群‘不乖的’学生就盯上了她,开始用脏拖布和脏水往她床上泼,企图逼迫她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一起和老师对着干、违反校规。她父母也基本上不管她,她要么睡床上,要么睡地下,因为宿舍晚上不让洗床单。如果她不和其他人一起做出格的事,想找借口逃走,就会被一群学生堵门口。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行为欺凌,没有上升到肉体,但也成功的让一个本身正常,甚至表现优异的学生被迫走上自己不愿意走的路。”
“心理上的话,当时初中隔壁班的同学有一次因为违反而被在全年级通告。其实她之前一直是个受欢迎的人,但后来大家形成了刻板印象,就开始主动排挤,不和她相处,班里出了什么坏事都认为是她做的。从此她每天都心情很差,成绩也逐渐开始受到影响、不断下滑,开始拒绝和其他人来往。后来才得知她要转学了。这个同学就是典型的被孤立的欺凌。”
当谈到暴力是否比欺凌多了那么一分身体上受到伤害的含义时,陈年表示暴力本身并不单指对身体造成伤害,语言上的人身攻击应该也算。
“欺凌像是强者对弱者,一群人对一个人;暴力像是没有对错,程度不严重,个体对个体,没有强弱之分的。这个只是个人的理解。”
文化,是我没有考虑过的因素。陈年在采访中主动提到一衣带水的日本的校园欺凌。从小被日本动漫吸引的陈念,对那里的文化十分感兴趣。她说在B站上关注的一个在日本生活的博主,经常会讲解一些中国和日本的差异。在其中一期视频里博主对日本的欺凌解释的很详细,同时动漫里也会有很多类似的片段。
陈年的话让我开始思考欺凌和文化的关系:那里的欺凌往往都是因为有人不合群而造成的。日本这种现象格外严重是因为他们的文化,“KY”这个词来源于日语的“空気が読めない,K是空気第一个字母,Y是読め第一个字母,意思是没眼力见、不会按照当时的气氛和对方的脸色做出合适的反应。日本人喜欢会看气氛的人,他们人骨子里也是很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所以一旦有和群体不同的人出现,他们就会欺凌。他们散播受害者的谣言,讥笑嘲讽那些不合群的人,让所有人远离嫌弃他们。更严重的会有身体上的暴力,或者在对方的桌上甚至黑板写辱骂损伤人格尊严的话。是很过分的“恶作剧”。不论文化,每个地方其实都会有欺凌,只是程度可能不一样。但这确实也不是借口,陈年表示之所以没有发表看法是因为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能看出荒唐之处。
四、结论
“我还是会担心麻烦到别人,又招人讨厌了”,女孩低下头腼腆的笑了,垂下的刘海挡住了眼帘,耳朵上的耳坠还前后摇摆着,“可能我这种人没法很快和别人熟悉起来吧感觉很容易就觉得落寞。也不是说我有多善良,但我是真的不希望麻烦别人,加上本身性格没有那么那么开朗,所以可能没有那么快能融入进环境里。”曾经那个个性张扬的影子实在无法与之呼应,陈年不断捻着双手,嘴角露出一丝习惯性的紧张,“因为我这种不自在的感觉可能会让周围人也觉得累。”
那段时间,陈年身上的变化让身边的人一时无法接受。发小们总还是回忆着领着鸟笼子在大院叽叽喳喳追跑的她。像个野孩子,天不怕地不怕。
陈年多次强调性情的改变以及她的现状与“校园欺凌”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很多外在因素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陈年的家人也接受了她此时的状态无法继续学业的事实,但也丝毫没停下关注校园动态的脚步,包括陈年本人在内:“我能感受得到周围人对我上学还是有期待,其实我也会。”
参考文献
[1]徐久生,徐隽颖. “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概念重塑.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8. 6. 44-52.
[2]戴羽,李立国. 学校欺凌行为类型化分析及对策研究. 现代教育管理. 2019. 3. 101-105.
作者简介
姓名:胡文琼 Hu Wenqiong 出生年月:2003年1月21日
性别:女 民族:土家族 籍贯:贵州
职务:学生 学历:高中
单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The Affiliated High School of Peking University)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泥湾路甲82号,100080)
研究方向:住房租赁市场研究与房地产经济(Housing rental market analysis, real estate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