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立娟 2尹成志
1北京市密云区季庄小学
2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
摘要:
创新思维离不开思维的发散和收敛。发散思维能够使角度更新颖,创意更丰富;收敛思维能够根据已知事实,围绕中心问题使思维更有逻辑,从而寻得最佳解决方案。两者是思维的求异与求同的两个方面,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猜数游戏》第二课时,以创新游戏为目标,通过多次的思维发散与收敛,相互促进,不止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收获,都能创新出符合、甚至超越自身水平的游戏,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收敛思维
正文:
创新能力就是要从新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新的角度从何而来?要有发散思维的过程,列宁说过:“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想象、幻想、梦想能使创新的源泉不断积聚,而发散思维为源泉的涌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1]。思维的广阔性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新的角度、新的观点。紧接着,就是对这些猜想的揣摩,或反驳或同意,对于同意的猜想,又会衍生更多的分支。如此反复的猜测、反驳,是学生思维不断收敛的过程。当他们最终找到自认为最优的一种方法并解决问题时,也就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探究编程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主要从思维的发散和收敛两个角度进行了思考和实践。下面我将围绕《猜数游戏》主题活动的第二课时,具体介绍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思维在主题活动中的重要性分析
《猜数游戏》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根据生活中的“猜数游戏”,一问一答的形式,理解游戏玩法,并实现在程序中;第二课时,创新游戏,通过交流分享发散思维,再以小组的形式确定活动的目标、讨论具体实现效果,以及最后分析其可行性,本课主要以小组活动为主,以创新游戏为目标,主要探究实现的方法;第三课时,完善游戏,通过上一节课学生们借助小组交流的创新想法和可行性分析,本节课将进一步进行细化,个别在上节课还没有得出具体解决方案的小组,将继续交流、探讨。各组找到方案后,学生将学习到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程序中,根据自身水平,应用一种或多种方法丰富游戏,实现创意,并做最后的主题活动的反馈和总结。
二、结合课例分析思维创新的过程
(一)定目标,做分析
1.教师引导定目标
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的游戏基础上,让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游戏。通过玩一玩上节课做的猜数游戏,学生感受到了游戏过于简单,并且缺乏趣味性,这更加激发了他们想要创新游戏的心情。有的学生想到了用图片来做提示,或者给一些范围提示;有的学生想让界面更丰富;还有的想设置两关、三关,使游戏更有挑战性……学生的想法天马行空,而且极具创造性。这说明他们思维的广度在逐渐打开,这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发散思维就是创新,就是创造性想象力,就是想别人想不到、想别人所不敢想[2]。
2.学生讨论做分析
任何的创新都要落实到实践中,所以对活动目标的实现效果就要进行具体分析,这就是对任务的细化过程。也是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围绕一个明确的活动目标进行思维收敛的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借助收敛思维,可以基于已有知识经验逐步将信息引入到条理、逻辑的程序中去,从而得出最佳的结论。借助学生的反馈语言,我们可以看到思维收敛的过程。
(二)展方法,促交流
对于目标的具体实现效果确定之后,就要分析其可行性:我需要先做什么?用哪些积木能够实现?这些积木可能在哪个模块中?如果不能实现怎样降低难度?或者更改目标等等。通过思维发散探究方法,并逐步收敛思维,从而确定最佳解决方案。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是反复的,并逐步递进、越来越接近最终目标的。
1.感受思维活动过程
此环节小组活动的要求是:
创新思维不止要有思维的碰撞,更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互相促进的环境,小组的交流就尤为重要。教师提示学生要学会借助合作的力量,敢于挑战难度,实现创意。同时,还要客观思考问题,根据可行性分析,调整方案,以完成任务。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都发生在小组活动和组间交流过程当中。由于各组的活动目标不同,难度就不同,所以任务完成度就有所差异,其思维的反复过程也是不同的。在小组进行反馈时,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下面结合实录来看一下具体情况:
组1:我们小组设置了背景,并实现了限定次数,用“重复执行()次”代替“重复执行”,只询问3次。
这组同学不止丰富了界面,而且实现了限定次数来丰富游戏,很明显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同时,他们的反馈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这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尤为重要。
组2:我们组添加一个提示角色按钮,每按一次,范围会逐渐缩小。如第一次提示1至10之间,第二次提示范围缩小,在3至10之间。
这组同学在本节课当中未完全找到解决方案,但有了初步的设想:他们设计了多个提示按钮角色,每单击一个角色按钮,就会出现不同范围的提示。因为他们的设计有些复杂,所以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当中,他们所经历的思维的发散和收敛就会更多。这在创新思维过程当中,是客观存在的。
2.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还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任务上,是否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是否有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否解决了问题?等等。学生在完成活动目标过程中,势必要探究新知,学习新方法。在这一活动当中,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方法呢?下表就是围绕几个活动目标,对学生所探究到的部分新知做一展现。因为方法多样,所以,以下分析只代表部分学生。
三、实践后的反思
经过本次主题活动的实践,四个平行班的教学效果各有不同,都有意外收获。原因就在于围绕“创新”的主题进行设计,给学生很大空间和充分的交流时机,这让我更愿意将宝贵的经验总结出来。
(一)创设主题活动提升创新能力
主题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对一个简单的游戏有了更加深刻和连续的思考,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是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自己的创意得以实现时,学生们的成就感是最大的。而这一过程当中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无形的,如果能有效的训练这种能力,这对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助益。但思维的训练需要时间,所以说在平常的编程课堂教学中,应尝试设计更多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题活动,恰当、适度的引导,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小组合作丰富创新维度
《猜数游戏》的第二课时完全以小组形式开展,无论是对活动目标的确定,实现效果的交流,以及可行性的分析,学生们都是在小组活动当中进行的。创意的分享、思维的碰撞,既有助于思维的发散,使创意更加丰富,又帮助学生相互互补,将思维进行收敛,从而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在创意、知识、方法等多面,都得到了最大化的收获,并兼顾到了各个水平的学生。这让我感受到了学习形式的重要性,要想让学生有创造性的发挥,就要给他们多途径的输出,或语言或操作。小组的合作交流,让他们有不断的思维的刺激,不断促进他们的行为输出,实现多维度的创新。所以说,小组合作的恰当应用,会让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最后,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形式趋近于开放式的教学,更多的是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所以,在过程评价方面更多针对于敢于分享、互动的个人,对于小组的评价不够具体。应考虑在小组内交流及组间互动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客观的、及时的评价,期待今后的实践能找到有效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发散思维:打造多元生成的政治课堂》第1页第17行;
[2]《发散思维在计算机算法教学中的重要性》第2页;
[3]《大数据时代XP模式助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第1页第5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