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郭宇婷 冯逸舟
华中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在已经萌发出男女平等观念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中的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仍体现了传统的男权文化影响下“男刚女柔”的性别角色刻板化。这种带有“刻板印象”的性别特质和性别意识,成为儿童进行学习和模仿的素材。
关键词:草房子;儿童文学;性别意识;刻板印象
近代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后,中国一些留学派人士和先进知识分子最先受其影响,认真分析结合了当下国情后,萌发出了男女平等的观念。19世纪末期,戊戌维新派知识分子在西方近代文明的触动和影响下,在中国首次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到了20世纪初期,一大批企图通过引进西方制度和文明从而救国的知识分子在国内兴起了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热潮,这些留洋知识分子深受西方女权主义学说的影响,发现了国内仍然存在严重的性别偏见,便将戊戌维新派的男女平等观念具体化为男女平权运动。之后,一部分女性知识分子逐渐觉醒,决心摆脱当时社会上对于女性的性别设定和偏见,开展了成效显著的男女平权运动,越来越多的中国妇女深受感召,加入了平权运动中,并最终形成了中国近代的女权主义。
曹文轩作为“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得者,其作品在儿童文学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中《草房子》于1997年发表,主要描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桑桑、纸月等孩子在油麻地发生的故事。所以在发表时期,中国国内的女权运动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由于形成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当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曹文轩在塑造女性角色时,并没有打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体系社会中,由于男性在体力和劳动力上占据了优势,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于是逐渐摆脱了母系氏族社会中以女性为主体的现象,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力量。男性就具有了家外形象,而女性则演变成了依附男性而存在的家内形象,是顺从和柔弱的。在封建时期,“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性别偏见意识犹如烙印刻在中国人心中。受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对于女性形象的期望很长一段时间是贤良恭顺,美丽柔弱,文静善良的,用以烘托男性的阳刚率真之气。
一、《草房子》中女性形象“温顺柔弱”的刻画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她将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于女性的看法总结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 (the essential) 相对立的次要者 (the inessential)。他是主体 (the Subject),是绝对 (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 (the Other)。”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曹文轩沿袭了传统贤良恭顺、淑德柔弱等僵化的女性刻板印象,进而塑造了聪明、善良、美丽、温顺,且是典型优秀孩子形象的纸月。这便是将女性“他者”身份化。?纸月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特征。她的妈妈在生下她之后就自杀离去,她的父亲也杳无音信,从小便和外婆相须为命。因为生活的艰苦,纸月自小便非常乖巧懂事,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她写字好、作文棒、会背古诗多,是个十分干净漂亮的一个女孩子,油麻地的校长、老师、同学都十分喜欢纸月。在生活方面,她会主动帮忙做家务,对外婆好,对小动物是善良的行为,有着文弱、细腻的行为特征;在与人相处方面,她在被欺负时,是没有反击的,是被动的,后来由于怕牵累桑桑,自己主动淡化与桑桑的关系,所以纸月是不善于人际相处,在遇到问题后会选择逃避来化解问题的女孩子。
纸月文弱、安静、清纯、善良、刻苦、惹人怜爱,深受大家喜爱。就连顽皮的桑桑第一次在家见到纸月时,都会想要去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希望得到纸月的注意和喜欢。纸月是一个对世界、对身边人都以善良的眼光去看待的;她对于学习是认为要努力刻苦的,纸月总是会提前完成学校的作业和任务;她对于男女之间的感情是避讳的;因为桑桑和纸月总被其他孩子起哄说桑桑喜欢纸月,使得桑桑非常不好意思,情绪易激动化的桑桑便总是为此和那些小孩打架,而纸月为了不再去麻烦桑桑,给他减少麻烦,决定在一个下雪天独自回家,从而疏远桑桑,让那些流言不攻自破。除此之外,纸月在与桑桑的相处过程中,经常会提及让桑桑把拖沓的坏习惯改掉。女性爱美,并且得将自身收拾干净这在中国社会是十分常见的性别印象,而社会对于男性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认为男性不爱整洁也没有关系,这样的界定与中国社会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
辜鸿铭曾将西方与中国的理想女性进行对比,认为中国的理想女性和西方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国的女性身上有一种温顺的气质。他认为,中国女性温和且顺从,这不仅仅是外在体态,礼仪或者性格上后天培养的结果,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由内而外,独一无二的气质。
这种中国女性独一无二的温顺在曹文轩笔下的纸月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见得这种观念深深埋藏于于中国人的骨子里,因为纸月的形象便代表了作者所倾向的女性性别意识,她符合中国传统的性别观念,契合大众心里的性别印象,这也在无形之中向我们的女孩子灌输要从小文静乖巧,善良温顺的思想,从而被赋予“他者”的身份,忽视了两性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二、《草房子》中男性形象"刚强勇敢"的刻画
在塑造男性形象时,曹文轩也突出了中国传统男性的特征。书中写到对于桑桑产生自我关注度增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纸月,从前桑桑只是一个懦弱的人,但是在纸月受到欺负时,主动站出来替她打架,桑桑变得勇敢有担当。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男性形象具有的英雄主义色彩,女性是柔弱的,需要男性的保护,而男性角色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男性形象,是具有力量的。
桑桑没有因为死亡的逼近而放纵自己的脾气,相反,他开始改正以往的缺点,为需要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心里善良的小树更加旺盛地生长。“桑桑愿意为人做任何一件事情:帮细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给一个饥渴的过路人。他甚至愿意为羊,为牛,为鸽子,为麻雀们做任何一件事情。”这一次接近死亡的经历对一个孩子来说确实过于残忍,但也让桑桑的灵魂获得了重生。在面临死亡之时,桑桑没有畏惧退缩,而是勇敢面对,在男童身上,也能够看出传统文化对男性的期冀,"男子汉"形象深入人心。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女性形象存在刻板印象,同时,在男性形象上,也能够发现刻板印象。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对男性形象的期望是刚强勇敢的,人们大多难以接受带有柔和色彩的男性形象。《韦伶的灵——少女小说中的童年生命感和哲学人类学的幽思》和《韦伶的幽——少女散文中的原生性神秘感和雌性文化气息》两篇文章指出,“少女精神”本是全体人类成员应该共同拥有的完整人性的一部分,但现代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使之逐渐流失。与相同时代的西方文学作品相比,尽管社会上已经存在女权运动,《草房子》中的性别意识还是相对传统的,人们难以接受男性性别特质中存在少女精神,也不会赋予女性刚强、勇敢、独立等的男性特质。
三、结语
文学作品始终陪伴着儿童,成为儿童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当今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期望的缩影。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两性角色,都能够对儿童性别意识造成一定影响,这些人物形象为儿童提供了素材,儿童会受其影响,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模仿。故当今社会应注重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性别角色意识形成中的作用,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应弱化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灵活的性别角色观。
参考文献:
[1]邓筱菊.从《草房子》看曹文轩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1):60+63.
[1]古敏. 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D].外交学院,2016.
[1]何黎萍.论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03):87-93+130.
[1]梁志洪.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203+273.
[1]乔以钢,王帅乃.中国儿童文学的性别研究实践及其反思[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05):17-29.
[1]熊新义.从无我到身份寻求——析女权运动与辜鸿铭笔下的中国妇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