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诗歌文化魅力 培养学生乐学情趣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王宏微
[导读]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王宏微  
        陕西省彬州市城关中学   713500

        [摘要]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地位特殊,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热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方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陶情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用。
        [关键词] 诗歌  文化魅力  学生  乐学
        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部分的处理,很多教师只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甚至出于应试的需要往往通过琐碎分析、机械识记,把原本散发着浓郁的古文化气息的诗歌处理成一堆毫无生气、晦涩生硬的语言,妨碍学生对诗歌这一魅力文化的传承。教师必须摈弃传统诗歌教学中的弊端,回归诗歌教学本真,通过扎实高效、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力争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
        一、借助音乐强化诗歌的感染力,培养审美心境。
        中国自古就有“看景不如听景”的说法,听的过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无限遐想,而且有助于将学生带入到教学特设的一种氛围之中,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因此,播放精当的适合诗歌意境的音乐是教学中较为理想的一种辅助手段。在《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慷慨激昂中领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情万丈;在《思乡曲》的淡雅哀怨中品味《乡愁》的殷殷思乡。闭上双目,聆听音乐,让心灵自由徜徉在诗歌无尽的诗歌意境之中。毋庸置疑,感知诗歌大意,感受诗人内心情感,引发思想共鸣此时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诗歌意象。
        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物象,对于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不足的学生而言,理解是有难度的,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图文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激活意象。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马致远的内心世界,可以在充分考虑作者创作心境以及作者在自然景物中赋予的的特定内涵,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自然意象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示在学生的面前。当荒凉与温馨画面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漂泊天涯的游子那种睹物思乡,愁肠欲断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
        三、指导诵读,加深体会诗歌意蕴。
        理解了诗词的意象,把握了诗歌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蕴涵的深层情感,获得更加深入的情感体验,并达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的目的。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让学生明白正确、高质量的诵读是整个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指导诵读中要格外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重读则应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指导学生处理好语间的停顿,找准“难”、“残”的音调,就足以体悟出作者沉重的离别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无常的叹惋。
        四、借助对比阅读,跳出教材编排樊笼。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况且,课本中所选的诗歌篇目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所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就要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站在更高的角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拓展教材以外的信息源。例如在讲了《再别康桥》,再补充诗人第一次告别康桥而作的《康桥再会吧》,学生既加深了诗歌的解读,更会对这种因情感失落而移情于物,在与大自然的山水花草、流岚雾霭亲近中宣泄情感的方式兴趣倍增。
        五、开展学生喜闻乐见活动,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热情。
        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了一些,遥远了一些,所以教师还需要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诗歌学习之间找到切合点、突破口,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活动,达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主、自发的气氛中感悟和理解诗歌,进而培养诗歌的水平。
        1、制作书画作品。诗与画在本质上有很多共通之处,课堂教学与日常训练中,都可以将书法、绘画与诗歌进行综合性训练。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鼓励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整首词的理解,学生运用自己的笔触勾画出了一幅幅幽美的夏夜景色,特别是部分学生制作出的书签别有一番风味,小巧别致表现更为凝练。
        2、编排情景剧。《诗经》虽为经典,但由于年代久远,表达习惯与今人大相径庭,学生理解诗意着实困难,欣赏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完全可以把了解、揣摩故事情节作为教学的铺垫。如在《关雎》与《蒹葭》的教学中,组织学生结合预习分组编排小短剧,学生尽情的将诗中小伙子对美丽的姑娘的思慕以及那份纯真美好的情感表现了出来,很容易就调动起大家的学习热情,这些为接下来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主体思想打开突破口。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激发乐趣,滋养心灵,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的判断力。通过传承诗歌文化魅力,追寻我们思想的根基,守望、传承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玲.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7).
[3]茹红忠.显象得意:凸显古典诗词特点的诗词特点的阅读教学策略[J].考试与评价(语文教研版),20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